[发明专利]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的新晶型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8782.2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9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汪劲松;张习坤;李小玲;胡杨群;王克猛;陈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瑞树生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3/215 | 分类号: | C07C43/215;C07C41/3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藜芦 甲醚 新晶型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的新晶型,该晶型X-射线粉末衍射中2θ衍射角度在15.3±0.2、16.7±0.2、17.2±0.2、17.6±0.1、19.9±0.1、20.1±0.1、22.4±0.2、24.4±0.2、25.6±0.2、27.9±0.1度处有特征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的新晶型,其特征在于该晶型X-射线粉末衍射中,2θ衍射角度还在12.6±0.1、12.8±0.1、13.5±0.2、21.8±0.2、23.0±0.2、26.1±0.2、27.3±0.1、29.9±0.2度处有特征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的新晶型,其特征在于该晶型X-射线粉末衍射中,2θ衍射角度还在5.7±0.2、12.2±0.2、14.0±0.2、27.1±0.1、28.1±0.1、28.8±0.2、29.2±0.1、31.7±0.2、32.2±0.2、33.6±0.2、34.4±0.2、35.5±0.2、35.9±0.1、36.1±0.1度处有特征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的新晶型,其特征在于:该晶型X-射线粉末衍射图表征如下:
。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的新晶型,其特征在于该晶型的熔点在62.2~64.9℃。
6.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新晶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3,5-二甲氧基苄氯和亚磷酸三甲酯在加热条件下反应,TLC跟踪至反应完全后,回收过量亚磷酸三甲酯,得到含3,5-二甲氧基苄基磷酸二甲酯的剩余反应液;
步骤(1)中,3,5-二甲氧基苄氯和亚磷酸三甲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4;
步骤(1)中,加热反应温度为130~150℃;
步骤(2).在步骤(1)剩余反应液中加入二甲基亚砜、对甲氧基苯甲醛,水浴冷却至5~10℃,待温度稳定后开始分批加入KOH,维持反应温度10~15℃,TLC跟踪至反应完全后,加入二甲基甲酰胺,升温到40~60℃,保温0.5~1.5小时,再冷却至10~15℃析晶,晶体水洗至中性,烘干制得白藜芦醇三甲醚;
步骤(2)中,对甲氧基苯甲醛的用量为步骤(1)中3,5-二甲氧基苄氯的物质的量的0.9~1.2倍;
步骤(2)中,二甲基亚砜的用量为对甲氧基苯甲醛质量的1~1.5倍;
步骤(2)中,二甲基甲酰胺与二甲基亚砜的质量比为1:1;
步骤(2)中,KOH的总用量为步骤(1)中3,5-二甲氧基苄氯的物质的量的1.2~1.8倍;其中,分批加入每次的量为总量的1/10,每次间隔20分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新晶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3,5-二甲氧基苄氯和亚磷酸三甲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加热反应温度为140±5℃。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新晶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对甲氧基苯甲醛的用量为步骤(1)中3,5-二甲氧基苄氯的物质的量的0.92倍;二甲基亚砜的用量为对甲氧基苯甲醛质量的1倍。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新晶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KOH的总用量为步骤(1)中3,5-二甲氧基苄氯的物质的量的1.5倍;其中,分批加入每次的量为总量的1/10,每次间隔20分钟。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白藜芦醇三甲醚新晶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烘干的方式为减压烘干,温度为45~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瑞树生化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瑞树生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878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铅酸蓄电池极群
- 下一篇:一种IGBT结构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