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身支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63218.1 | 申请日: | 2014-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6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国;郑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整车制造中,由于订单式生产,为了按时完成销售订单任务,在传动轴缺件的情况下,将其他零部件装配完成后下线,等待传动轴到生产现场后,由多个操作人员将车辆推到举升机上才能进行传动轴的安装作业。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足:1、员工劳动强度大,抱怨多;2、由于必须要用到举升机,安装场地受限,故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身支撑装置,保证车辆能够进行线下装配且不受场地限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车身支撑装置,包括高度可调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下方设置支脚保证支撑杆呈铅垂方向放置于地面上,支撑杆的顶端呈锥形与车身工艺孔构成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通过支撑杆对车辆实施支撑,支撑杆底端的支脚能够保证支撑的可靠性,在线下对车辆零部件安装时,若需要提升车辆,只需使用千斤顶将车辆顶起,然后在车身定位工艺孔下方放置本装置即可,本装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使用时不受场地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参阅图1-3,一种汽车车身支撑装置,包括高度可调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下方设置支脚30保证支撑杆呈铅垂方向放置于地面上,支撑杆的顶端呈锥形与车身工艺孔构成配合。这里通过支撑杆来支撑车身,已完成车辆在线下零部件的装配,由于这里的支撑杆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可以适用于多种场地。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千斤顶将车身顶至合适的高度,然后将本装置放置在车身工艺孔处,泄去液压千斤顶的油压,使得车身由支撑杆进行支撑即可。通过支撑杆支撑起来的车身与通过举升机提升起来的效果一样,都可以完成线下车辆零部件的安装,比如传动轴的装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本装置从结构上来说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将本装置用在车辆线下零部件的安装是很难得的。在未使用本装置之前,车辆在线下安装传动轴时,都是通过操作人员的人力将车辆推到举升机处,举升机将车辆抬高后再由操作人员将传动轴安装上去,安装完毕后,还要将车辆推开,方便下一辆车传动轴的安装。以上步骤中存在的缺点在背景技术中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为了解决这些不足,申请人经过多次试验,寻求过多种解决方案,最后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千斤顶加支撑装置的方式,来实现车辆线下装配。采用这种方式,车辆的转动轴线下安装方便了很多,其直接带来的优点有:1、无需使用举升机,因此不再受到场地的限制;2、本装置与液压千斤顶较容易搬运,可做到装置随人走,在安装时可直接将本装置带到车辆旁边,对车辆进行线下装配,大大减小了操作人员的体力消耗;3、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对不同车型都能适用等等。
考虑到对车辆的提升高度要求不一样,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支撑杆包括第一、二方管10、20,第二方管20套设在第一方管10外侧,第一、二方管10、20之间设置有锁紧单元;锁紧单元锁合时,第一、二方管10、20沿管长方向的位置相对固定,锁紧单元解锁时,第一方管10可顺延第二方管20的长度方向移动。通过第一、二方管10、20的配合,实现了支撑杆高度的可调性,也即实现了车辆提升高度的可调性,使得本产品适用性更广。这里方管采用圆管代替也是可以的,但是为了便于安装支脚30,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使用方管。
支脚30的布置方式多样,这里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支撑方式:所述的支脚30有四个,第二方管20的每一个侧壁上均布置一个支脚30,如图3所示。各支脚30的底部边缘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第二方管20的长度方向垂直。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杆还包括方板40以及方板40上设置的定位柱50,方板40设置在第一方管10朝上的一端,方板40的板面位于水平面内,方板40与第二方管20的上端头相抵靠限制第一方管10向下运动;定位柱50为圆柱体,圆柱体的轴芯沿铅垂方向布置,圆柱体的顶端加工成圆锥体与车身工艺孔构成配合。方板40至少有一个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方管20的尺寸,这样就能与第二方管20的端头构成限位配合,同时,方板40的存在,保证定位柱50、第一方管10不至全部落入第二方管20中。当然,若在加工时第一方管10的长度就大于第二方管20,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本实施例中第一方管10的长度短于第二方管20的长度,这样可以节约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32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