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发酵法醇化黑毛茶的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9699.9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9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刘仲华;黄建安;李勤;朱旗;林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08 | 分类号: | A23F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发酵 醇化 毛茶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混合发酵法醇化黑毛茶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由于黑茶具有降血脂、减肥、降血糖、护肝、调理肠胃等功效而广受消费者欢迎。黑毛茶是加工成品黑茶(如茯砖茶、黑砖茶、花砖茶等)的原料,但是,黑毛茶在压制加工前,需要在库房中“自然醇化”1~2年才能投入生产。因此,这种自然醇化方法导致黑茶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生产成本偏高。目前,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对茶叶进行醇化及提香,或通过商品化酶制剂、微生物酶源酶促转化等方法,以达到醇化效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不同来源的工业化酶制剂成本相对较高,使得醇化处理成本偏高,且仅仅依靠酶制剂醇化黑毛茶,物质转化欠全面,产品风味不够饱满。因此,如何实现黑毛茶醇化过程的快速、方便、低成本,同时又全面提升黑毛茶品质风味,对于黑茶产业化生产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混合发酵法醇化黑毛茶的加工工艺。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混合发酵法醇化黑毛茶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以干燥的黑毛茶为原料,向其中加入醇化液混匀,黑毛茶与醇化液按100g:1-10mL的比例混合,将含水量控制在25-30%,堆成茶堆(高35cm左右),盖上湿棉布进行醇化;醇化前期为第1-4天,温度控制在25-35℃,醇化后期为第5-12天,温度控制在35-45℃;环境湿度控制在60-80%;
2)醇化结束后,用110-121℃蒸汽灭菌10-15s;
3)灭菌后,于45-90℃干燥1-2h。
所述醇化液为茶鲜叶匀浆液、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悬液、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菌悬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菌悬液按14:3:2:1的体积比混合制成。
所述茶鲜叶匀浆液为桃源大叶茶1芽2叶茶鲜叶按1g:10-20mL的比例与去离子水混合匀浆制得。
所述黑曲霉菌悬液、汉逊德巴利酵母菌悬液和假丝酵母菌悬液的OD600值为0.6-0.8。各菌悬液的制备方法分述如下:
黑曲霉菌悬液的制备方法:采用察氏培养基进行培养,将黑曲霉菌制备成OD600值0.6-0.8的菌悬液。
汉逊德巴利酵母菌悬液的制备方法:采用酵母膏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进行培养,将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制备成OD600值0.6-0.8的菌悬液。
假丝酵母菌悬液的制备方法:采用PDA培养基进行培养,将假丝酵母菌制备成OD600值0.6-0.8的菌悬液。
本发明还提供采用上述加工工艺制备的黑茶。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通过前期筛选到具有较高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桃源大叶茶鲜叶制备匀浆液,利用天然茶树鲜叶中的酶类进行生物转化,相比利用商品化的酶制剂更加安全,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通过假丝酵母与黑曲霉混合发酵有效提高了黑曲霉分泌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果胶酶等的活性;同时,添加汉逊德巴利酵母增加维生素和茶碱含量,降低茶叶的单宁酸和咖啡因含量,有效提升成品黑茶的营养与养生价值。
(三)通过分段控温醇化,前期利用茶鲜叶匀浆液中天然酶类的酶促反应进行生物转化,同时促进茶堆内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后期利用大量有益微生物群落分泌的酶类进行生物转化,有效缩短了醇化所需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采用茶鲜叶酶与多种微生物种群混合醇化的方法,使黑毛茶中的物质转化更全面,醇化产品的品质风味更加饱满和协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所用原料均为市售商品。
实施例1混合发酵法醇化黑毛茶的加工工艺
将100kg干燥的黑毛茶原料与1L醇化液均匀混合,茶叶含水量控制在28%,堆成茶堆,茶堆高约35cm,盖上湿棉布;醇化前期(第1-4天)温度控制在30℃,醇化后期(第5-12天)温度控制在40℃,环境湿度控制在70%;醇化12天后,茶叶采用121℃蒸汽蒸10-15s;灭活后的茶叶先于80℃干燥0.8h,然后于55℃干燥1.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未经湖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96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烧结台车间隙密封装置
- 下一篇:烘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