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御风筝及其飞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59654.1 | 申请日: | 2014-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6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振文 |
主分类号: | B64C31/06 | 分类号: | B64C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2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筝 及其 飞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动力载人飞行器,具有明显的风筝的特征。
背景技术
古今中外很多人进行过载人风筝飞向天空的研究和探索,古籍记载,2500多年前风筝发明人公输般“又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1894年巴登·鲍威尔是利用风筝载人飞行成功的第一个欧洲人,2003年夏天,潍坊的风筝爱好者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一次风筝负重试验,在风力3级半的情况下,使用长70米的风筝将45公斤的载荷升高20多米,2010年广东陈旺松利用串式风筝将体重60公斤的人员送上天空。截止目前还没有风筝载人的体育运动普遍开展,人员借助风筝飞行停留在试验阶段,并且没有驾御风筝的动作,风筝完全依靠地面人员通过牵引线控制;中国专利《固定牵引风力飞行器(申请号90108736.X)》公布的相关风筝载人飞行器,这种载人飞行器只能沿着风筝牵引线行走,不能主动驾御风筝。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创造一种能够主动驾御的、能够自由滑翔甚至长时间远距离飞行、可以乘坐风筝飞行员的风筝,简称御风筝,同时公布御风筝的飞行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御风筝有上下两层升力面,上层升力面采用一段连续上凸弧状曲面形式的升力面,下升力面采用中间下凹两端上翘弧状曲面形式,左右对称布置,呈V型机翼结构,具有较大的上反角,使御风筝具有较好的滚转稳定性,御风筝采用主气囊及其支气囊支撑升力面保持固定的外部形状,其横截面呈现机翼截面形状,上升力面、下升力面在其两端的翼尖部位紧密重叠或者连接,四个翼尖变成了两个翼尖,减少了诱导阻力,下升力面中部下面设置一个救生艇,以保证风筝飞行员的安全,救生艇的船舱中为风筝飞行员设置一个充气座椅,充气座椅还一套重心调节装置,下升力面的中部开一个窗口以便安装充气座椅,窗口的两侧与充气座椅、救生艇连接,救生艇船舱后部竖立一个充气保护柱,避免风筝飞行员受到意外压迫,为了风筝飞行员的安全御风筝在海面上放飞和飞行;御风筝还了驾御梁驾御装置或者加速拉线减速拉线驾御装置,风筝飞行员通过驾御梁驾御装置或者加速拉线减速拉线驾御装置控制御风筝进行各种飞行动作;上提线上端分叉后连接于上升力面的前缘中部,上提线下端通过吊钩与牵引线系统连接,牵引线系统有如下三种形式:铁锚牵引线装置、伞锚牵引线装置、无人船牵引线装置,御风筝在铁锚牵引线装置牵引的飞行方式、伞锚牵引线装置牵引的飞行方式、无人船牵引线装置牵引的飞行方式之间任意切换,在上述三种飞行方式之中还有两种飞行状态:牵引状态和滑翔状态,并且可以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任意切换,切换到滑翔状态时御风筝自由滑翔,切换到牵引状态时御风筝起飞或者增加飞行高度。
重心调节装置,气囊靠背垫放置在充气座椅的靠背前面,气囊墩设置在充气座椅的前面,气囊靠背垫、气囊墩有多层互相独立的气囊,这些气囊全部充满空气时,风筝飞行员重心向前移,这些气囊全部排空时,风筝飞行员重心向后移,风筝飞行员重心位置取决于气囊靠背垫、气囊墩充满气囊的数量,风筝飞行员重心位置和御风筝的重心位置非常接近。
驾御梁驾御装置,包括右驾御梁、左驾御梁及其对应的前后端拉线、中部拉线,右驾御梁、左驾御梁的前后端拉线上端连接到上升力面对应的前缘、后缘,中部拉线下端连接到救生艇、充气座椅,驾御梁呈弯曲状,两端上翘,两条以上的中部拉线和 救生艇船舷组成三角形,有利于增加御风筝的俯仰稳定性,上下拉动右驾御梁、左驾御梁的前端,能够改变上升力面的迎角,风筝飞行员通过驾御梁驾御装置控制御风筝进行各种飞行运动。
加速拉线减速拉线驾御装置,和普通冲压式翼伞的伞绳系统相似,所不同的是加速拉线减速拉线的下端增加几段较短的拉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使御风筝具有较好的俯仰稳定性,风筝飞行员通过拉动加速拉线减速拉线驾御装置控制御风筝进行各种飞行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振文,未经周振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96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