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杂化鸟嘌呤核苷及其合成方法和在DNA测序中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5242.0 | 申请日: | 2014-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4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沈玉梅;魏晓飞;龚兵;胡蔚;姜玉;赵小东;邵志峰;李小卫;伍新燕;汤道年;刘亚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9/167 | 分类号: | C07H19/167;C07H19/173;C07H19/20;C07H1/00;C07H1/04;C09K11/06;C12Q1/6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牛山;陈少凌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杂化鸟 嘌呤 核苷 及其 合成 方法 dna 中的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和生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氮杂化鸟嘌呤核苷及其合成方法和在DNA测序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测序技术的需求没有减少反而增加,DNA测序技术依旧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促进了DNA测序效率的提高和测序成本的下降,但是目前的DNA测序方法依然存在成本高和耗时长的问题,这影响了DNA测序技术的市场化应用,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发展高通量、低成本的测序技术,因此,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即单分子测序技术应运而生。
三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是直接对单个DNA分子进行测序,不做任何的DNA扩增反应,从而减少成本,提高通量。单分子测序技术虽然已有商业化产品,但是都还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尚未达到规模化测序的要求。尽管如此,当前国内市场上的高通量测序平台仍被进口产品所垄断,产品范围涵盖了测序平台中的硬件和试剂等配套产品。因此,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十二五”技术都将研发新一代测序技术及配套产品的研发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旨在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建立我国自主的高通量测序平台,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工作。
DNA合成测序的可逆终端选取U,C,A,G四个碱基的核苷酸与敏感性连接单元和荧光标记化合物,通过化学合成方式得到。合成测序的首要工作是合成四个不同碱基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文献报道发现,四个不同碱基(U,C,A,G)的含取代基核苷及其衍生物,合成方式复杂且价格高昂。与此同时,8位取代氮的鸟嘌呤核苷被证明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和测序识别效果,但该种鸟嘌呤核苷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报道尚未报道。合成8位取代氮的鸟嘌呤核苷及其衍生物具有广阔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我们在专利申请CN201310489397.0,CN201310489350.4中分别报道了鸟嘌呤核苷两种不同的合成方法,本发明中8位取代氮的鸟嘌呤核苷包括7-去氮-7-卤素-8-氮-2’-脱氧鸟嘌呤核苷和7-去氮-7-卤素-8-氮-鸟嘌呤核苷,其具有更佳的测序识别效果和生物活性,并且合成方法更高效而实用,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过程有效且可控,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专利CN201310489350.4和专利CN201310489397.0中,糖苷化反应所需原料价格高昂,反应的产率很低,不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本专利中选取简单易得的原料,高产率地首次合成了7-去氮-7-卤素-8-氮-2’-脱氧鸟嘌呤核苷和7-去氮-7-卤素-8-氮-鸟嘌呤核苷,进而合成得到可被聚合酶识别的7-去氮-7-丙炔胺-8-氮-2’-脱氧鸟嘌呤核苷酸和7-去氮-7-丙炔胺-8-氮-鸟嘌呤核苷酸,从而参与DNA与RNA链延伸反应,达到单分子测序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氮杂化鸟嘌呤核苷及其合成方法和在DNA测序中的用途。具体提供了氮杂化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方法,中间体化合物7-去氮-7-卤素-8-氮-鸟嘌呤核苷、7-去氮-7-丙炔胺-8-氮-2’-脱氧鸟嘌呤核苷酸以及化合物7-去氮-7-丙炔胺-8-氮-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合成原料简单易得,反应条件温和,作简单,适用于规模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7-去氮-7-卤素-8-氮-鸟嘌呤核苷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式(Ⅲ)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去保护基得式(Ⅱ)化合物;
B、所述式(Ⅱ)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去甲基得式(Ⅰ)化合物,即所述7-去氮-7-卤素-8-氮-鸟嘌呤核苷;
其中,R1为H或OH,R2为I、Br或Cl,R3为H或
步骤A中,R3为H时,生成式(Ⅱ1)化合物;R3为时,生成式(Ⅱ2)化合物。
其中,R2为I、Br或Cl。
优选地,所述式(Ⅲ)化合物通过式(Ⅳ)化合物与式(Ⅵ)化合物发生糖苷化反应制备而得。
其中,R2为I、Br或Cl,R3为H或
优选地,所述式(Ⅳ)化合物通过在式(V)化合物嘌呤碱基的7位上接上卤素原子制备而得,
优选地,所述式(V)化合物是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而得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52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