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挂车架的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0911.5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5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角野卓;东海林岳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挂 车架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梁之间的悬挂车架的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四轮汽车等车辆中,作为构成车身骨架的部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有左右一对纵梁,该纵梁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围板纵梁及地板纵梁。在该左右一对纵梁的周围部位设有构成悬挂机构的下臂,在车辆行驶时,来自前轮轮胎等的载荷和振动经由该下臂输入到车身。
作为上述这样的载荷和振动,例如可以举出在车辆制动和加速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和振动、在车辆转弯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载荷和振动、由路面的凹凸引起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载荷和振动、以上这些载荷和振动的合成成分的载荷和振动等。另外,还存在有外部载荷自车辆前后方向或车辆宽度方向直接施加于车身的情况。上述这样的载荷和振动有可能成为使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降低,并且在车厢内产生振动和噪音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对应这些问题,在左右一对纵梁之间以及下臂之间悬架有悬挂车架,能够利用该悬挂车架承受上述的载荷和振动,并且提高车身的刚性。
作为这种悬挂车架的构造的一例,提供有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左右一对前纵梁的下方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构件,在分别设于支承构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下臂安装部处安装有悬挂下臂。而且,在一对支承构件之间悬架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悬挂车架,悬挂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安装于支承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另外,在支承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的下臂安装部与支承构件的悬挂车架安装部之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设有前侧车身安装部,并且设有自支承构件的车辆后方侧的下臂安装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后侧车身安装部,该支承构件利用前侧车身安装部和后侧车身安装部安装于前纵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1945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悬挂车架的构造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悬挂车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因此,难以利用悬挂车架挡住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和振动,而无法利用悬挂车架高效地提高车身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载荷和振动的刚性。
在这种以往的悬挂车架的构造中,当自车辆前方对车身前部施加较大的载荷时,保险杠构件、前纵梁等会发生变形并且逐渐将该载荷吸收。此时,变速器等发动机室内的构件会向车辆后方移动,逐渐与前围板等相抵接。另外,由于用于抑制发动机、变速器运转时的摆动的转矩杆安装于悬挂车架,因此,也会对悬挂车架的中央部附近施加载荷。另外,当车身前部因该载荷而变形时,前轮轮胎也会向车辆后方移动,而也会自轮胎、下臂对悬挂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施加载荷。存在有施加于悬挂车架的这些载荷使悬挂车架干涉地板周围的车身(地板纵梁、地板底部),而导致车身变形的问题。而且,有如下的要求:虽然想使车身前部发生变形来吸收该载荷,但想要地板不发生变形而确保乘员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挂车架的构造,该悬挂车架的构造能够利用地板前端部侧的变形来吸收施加于车身前部的来自车辆前方等的载荷,并且能够使该载荷效率良好地向车辆后方等传递并分散,从而能够减小地板的变形。
为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本发明为一种悬挂车架的构造,其包括:左右一对纵梁,其设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留有间隔,该纵梁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围板纵梁及地板纵梁;悬挂车架,其作为将上述左右一对纵梁之间连结起来的构件,配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车辆的驱动机构隔有间隔;以及转矩杆,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通过将该转矩杆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述悬挂车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将上述驱动机构和上述悬挂车架连结起来,在上述悬挂车架设有作为车身侧的安装部的后侧安装部和前侧安装部,用于将上述悬挂车架安装到上述纵梁,在该悬挂车架的构造中,上述悬挂车架形成为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弯曲形状,在上述悬挂车架的车辆后方侧配置有自设于车身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中央通道部的左右两侧朝向斜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内侧连接板,上述内侧连接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和上述纵梁在位于上述悬挂车架的左右两端部的用于安装到上述纵梁的后侧安装部的周围连结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0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