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前立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2991.X | 申请日: | 2014-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1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安原良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立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前立柱结构中,如果在仪表板的侧部与前立柱板之间有间隙,则发动机声和路面噪声会通过该间隙侵入车室内。为解决该问题,传统上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作为这些措施的一个示例,考虑采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包括泡沫橡胶层的板以定位在噪声的侵入间隙内的方式经由夹子安装至车身板,并且泡沫橡胶通过在对车身凃漆时产生的热而发泡,由此封闭噪声的侵入间隙。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35452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传统技术,由于板经由夹子安装至车身板,所以将板组装至车身板的组装花费太多时间,致使易组装性降低。包括泡沫橡胶层的板的制造也是昂贵的,致使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车辆的前立柱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装配部,其形成在仪表板的侧部与前立柱板之间;
其中,缓冲材料为弹性材料,装配至所述装配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斜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压缩到所述装配部内。
根据该构造,能够通过缓冲材料防止发动机声和路面噪声通过仪表板的侧部与前立柱板之间的间隙侵入到车室内。
由于缓冲材料为弹性材料,装配至装配部,所以无需单独地设置诸如夹子等的固定构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缓冲材料组装至仪表板的侧部与前立柱板之间。所以,能够改善易组装性。在维护时,也能够容易地从装配部取出缓冲材料。此外,能够简化缓冲材料的构造,从而能够降低缓冲材料的制造成本。
即使仪表板的侧部与前立柱板之间的间隙取决于车辆类型而不同,缓冲材料也会通过压缩在某种程度上自由地变形。所以,缓冲材料能够共用地用在多种车辆类型中。由此,能够减少缓冲材料的种类使得部件控制变得容易,并且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缓冲材料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中,
如果所述缓冲材料配置在覆盖前围板或前围侧板的用以吸音的前围消音材料上,
则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操作优点。
通过将缓冲材料配置在具有振动控制效果和隔音效果的前围消音材料(dash silencer)结束所在的上端位置,能够连续获得从前围消音材料至缓冲材料的吸音效果。此外,由于由具有某种程度厚度的前围消音材料从下侧支撑缓冲材料,所以稳定地支撑缓冲材料。所以,能够防止例如由行驶期间的振动引起的缓冲材料的向下位移。
在本发明中,
如果所述缓冲材料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狭缝;并且
沿着所述前立柱板配置的软管穿过所述狭缝,
则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操作优点。
即使配置在前立柱内的软管的种类取决于产品规格而不同,缓冲材料的狭缝也以匹配软管的厚度的方式压缩和变形。所以,缓冲材料能够用于各种产品规格。
甚至在没有软管的车型中,由于狭缝处于闭合状态,所以不存在损害缓冲材料的气密性的可能性。
由于缓冲材料通过其弹性回复力与软管紧密接触,所以能够获得用于软管的支撑效果和由于气密性的隔音效果。
仅通过翻起或展开狭缝的周边部分的操作,就能够将软管穿过狭缝,从而能够改善易组装性。
由于缓冲材料不仅安装并固定至车身而且还安装并固定至软管,所以在维护时,能够容易地从装配部取出缓冲材料。
在本发明中,
如果所述狭缝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狭缝部,其从所述缓冲材料的外周面侧朝向与所述外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第二狭缝部,其与所述第一狭缝部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狭缝部弯折;
所述第一狭缝部将所述缓冲材料的外周面分成两部分;
所述软管穿过所述第一狭缝部;
由所述第一狭缝部和所述第二狭缝部包围的缓冲材料部可被翻起;并且
所述缓冲材料部的后表面通过所述缓冲材料部的弹性回复力与所述软管紧密接触,
则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操作优点。
通过翻起由第一狭缝部和第二狭缝部所包围的缓冲材料部,能够容易地将软管穿过第一狭缝部。由此,能进一步改善易组装性。
因为缓冲材料部的后表面由于缓冲材料部的弹性回复力与软管紧密接触,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用于软管的支撑效果和由于气密性的隔音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29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