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辅助筛选和培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专用引物、试剂和试剂盒及其选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36908.8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9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杨芳萍;杨文雄;白斌;袁俊秀;虎梦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张秋云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筛选 培育 条锈病 小麦 品系 专用 引物 试剂 试剂盒 及其 选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辅助筛选和培育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系的专用引物、试剂和试剂盒及其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叶部气传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尤为严重,此区域也是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甘肃陇南、天水、陇东等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越夏区和东部小麦主产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基地。越夏区菌源量的多少与东部小麦主产区秋苗发病与否和发病程度关系密切。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曾发生过8次较大规模小麦条锈病流行,其中1950、1964、1990和2002年四次大流行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也最重,前两次发病面积达2亿亩以上,后两次发病1.1亿亩以上,分别损失小麦600、300、265和100万吨(万安民等,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植物保护 2003,29:5-8)。近五年来条锈病发生程度年度间有差异。200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范围涉及16个省(市、区),发生面积已近6000万亩,其发生范围和程度是近20年来罕见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陈万权,http://finance.people.cm.cn/nc/GB/61158/9399555.html)。2010-2011年国内因春季旱情严重,条锈病发生轻,对小麦产量影响小。2012年小麦条锈病中度发生,局部地区发生较为严重,该年度是筛选抗条锈病品种的绝佳时期,小麦生产发病面积涉及陕、甘、青、川、云、贵、湖北、重庆等地,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大。近年来因气候变化、药剂拌种和秋苗期、春季及时查病等原因,条锈病得到了较大控制。但因条锈菌越夏率、越冬率的提高、品种抗病性下降、新生理小种的出现等,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势头时有发生。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命名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有56个,分布于53个位点(有3个复等位基因),其中大多是小种专化性苗期抗病基因。苗期抗病基因因好选择、抗性明显而深受育种家喜爱,但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小种专化抗病基因品种,会加速病原菌小种的定向化选择,并哺育优势小种种群的增长,加快抗锈品种抗病性丧失频度。如“洛类”和“繁6”衍生系的大面积种植产生了新致病小种CYR31和CYR32,从而导致了2002年的条锈病大流行。因认识到单一抗病基因的潜在危害,育种学家和植病学家希望通过利用多基因聚合、基因布局和多系品种来延长苗期抗病基因的使用期。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要实现多基因聚合、基因布局和多系品种,必须有丰富的有效抗源,目前已知的有效抗病基因仅有Yr5、Yr15、Yr18、Yr26和Yr29等,要仅仅依靠这些基因实现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难度很大。因此寻找和发掘新的抗源极重要。当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优异抗源的有效利用也异常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未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69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折叠剪裁机的夹布装置
- 下一篇:盘式制动器衬块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