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鹿角炭角菌的简易快速分离纯化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6608.3 | 申请日: | 2014-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5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菊;赵昱;张曦予;唐萍;程霞;冯辽辽;左奎;曹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鹿角 炭角菌 简易 快速 分离 纯化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鹿角炭角菌的简易快速分离纯化培养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属于特殊真菌室内培养范畴。
背景技术
鹿角炭角菌[Xylaria hypoxylon (L.) Grev.]属于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炭角菌亚纲(Xylariomycetidae)、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炭角菌目(Xylari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角菌属(Xylaria)。其子座小或中型,高4.5~10.5cm,粗3~6mm,顶部渐细,分枝较多,呈鹿角状,基部柱形,有细绒毛,污白色、乳白色,后期呈黑色;子囊壳黑色,子囊130~170μm×8~10μm,子囊孢子8个,光滑,无隔,13~17μm×6~8μm。鹿角炭角菌为大陆记录新种,资料报道不多,涉及生物学特性等的研究极少。
炭角菌属的真菌,是生长于白蚁废巢上的一类重要寄生性指示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长柄炭角菌(Xylaria longipes Nitschke)发酵液中已分离到具有很强抗真菌活性的xylaramide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tyrosol和2,5-二羟基呋喃。刘庆洪等研究得出,1mg/mL的鹿角炭角菌多糖复合物对HIV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率为80.4±1.2%,鹿角炭角菌代谢产物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Kl.)Sacc.],其具有以下功能:①镇静安眠、增加脑内能量储存,可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植物性神经紊乱、多种焦虑抑郁状态、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②菌丝粗多糖可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③具有抗前列腺增生作用,能治疗前列腺增生并改善症状;④能提高贫血动物的造血功能等。
炭角菌属真菌价值大,但由于生境特殊,资源非常稀少,一般要等白蚁死后,在废弃的白蚁巢穴上才会长出,生长周期一般5~8天,时间短,要遇到或采集到合适的子实体很难,这也给菌种分离及纯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炭角菌属的纯培养物种极少,另外极其有限的资源也使其深度研究、开发利用难以进行。
本发明在鸡枞菌的人工培养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直接利用活蚁巢培养炭角菌是一种很好很简单很快速的培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炭角菌子实体,但因子实体周期短,一个蚁巢上长出的子实体有限,有必要进行纯培养研究。利用本发明产生的子实体干净、健壮,很容易得到纯培养菌丝。这为今后炭角菌的较大规模人工培养、可持续性的研究及开发利用等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易、快速、成功率高的炭角菌分离纯化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室内土埋活蚁巢,以快速大量生长炭角菌,利用炭角菌子实体,进行分离纯化培养;
所述室内土埋活蚁巢的方法及步骤为:在野外有鸡枞菌生长的地方,挖取活蚁巢,将长有大量白蚁的较完整蚁巢装于黑色塑料袋中,带回室内,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准备长、宽、高为40*20*25cm的长方体玻璃鱼缸,先在缸中加入3~5cm从野外带回的巢土;待第5~7天,塑料袋中白蚁大量死亡,还活有1/6~1/4,巢上长出大量灰白色菌丝时,将其轻置于缸中,上面再覆6~8cm巢土,喷水至土表湿透;2~4天后,土表即长出很多白色、细棒状、少分枝的炭角菌,第6~8天,分枝增多,基部增粗、增高,炭角菌子实体成熟;
所述分离纯化培养方法为:将生长于土表上成熟的炭角菌子实体轻轻用消毒的镊子取下,无菌条件下先在75%酒精中浸蘸15~20秒,再在无菌水中涮10~15秒,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切成3~4个小段,每段分开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其所述的诱导培养基成份为:马铃薯200.00g/L、葡萄糖20.00g/L、MgSO41.00g/L、14.5~16.0波美的麦芽汁130~150ml、琼脂12.00g/L,控制PH值为5.0~5.2,培养温度为22~24℃,暗培养5~7天,培养皿表面长出大量灰白色菌丝,6~8天转接一次,转接4~6次,即得到纯的菌丝体;将菌丝体转入含固体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10~15天即会长出炭角菌子实体,其所述的固体培养基成分为:马铃薯200.00g/L、葡萄糖20.00g/L、巢土20~30g/L、14.5~16.0波美的麦芽汁130~150ml、琼脂12.00g/L,控制PH值为5.0~5.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未经云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66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