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香港牡蛎天然采苗效率的预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5071.9 | 申请日: | 2014-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6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肖述;张跃环;张扬;喻子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C12Q1/68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 |
地址: | 510301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香港 牡蛎 天然 效率 预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农业中贝类苗种繁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香港牡蛎天然采苗效率的预报方法。
背景技术:
香港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是我国华南沿海养殖的主要养殖经济种,喜欢生活在近河口或附近有淡水注入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年产量在130多万吨,产值在80-100亿元(中国渔业年鉴,2013)。
香港牡蛎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养殖历史,传统上蚝民们是以天然采作为苗种的唯一来源。学者们很早就开始研究牡蛎的天然采苗,包括对近江牡蛎(胡家财等,1994;陈振汉&李友,1997;莫新,2004,钟方杰等,2012)、葡萄牙牡蛎(宋传福,2013)、长牡蛎等采苗技术研究。但由于采苗预报精确度不足,往往会导致采苗失败,存在稳定性差,苗种相对混杂等缺陷。尤其是与香港牡蛎生活在一起近江牡蛎,俗称红肉,是一种经济价值低劣的废品蚝,在香港牡蛎采苗时,很有可能会有不同比例近江牡蛎苗种混淆,如果混淆比例过高,大大影响了香港牡蛎苗种的经济价值。为此,采苗预报非常重要,传统的牡蛎采苗主要是靠定期观测,在牡蛎繁殖季节到来之前,早早投放附着基,担心采不到牡蛎幼虫。这种做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牡蛎幼虫是否可以采得到,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更要有科学的采苗预报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打破香港牡蛎苗种长期匮乏局面;提高香港牡蛎天然采苗效率;保证采苗数量、质量;回避多次复采所带来的劳动力及其资源浪费;来提高采苗效率的一种预报方法。
本发明提高香港牡蛎天然采苗效率的预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幼虫采集:在天然海区,当香港牡蛎进入繁殖季节时,定期采集牡蛎样品,观测是否产卵排精,当发现牡蛎受刺激后消瘦,经过10~15天后,受精卵发育至眼点前期幼虫,采集海区表层0.5~1m处的贝类幼虫作为样本;
b、表型分类:对采集的样品,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分类,将牡蛎幼虫、其他双壳贝类幼虫和藤壶幼虫进行区分,确定牡蛎幼虫的占比、牡蛎眼点前期幼虫的占比以及藤壶幼虫的占比;
c、分子识别:随机提取若干个单个牡蛎眼点前期幼虫的DNA,用4种巨蛎属牡蛎的复合COI引物进行复合PCR扩增(Wang&Guo,2008),再经过特异性识别,即可得知牡蛎眼点前期幼虫的种类,确定香港牡蛎眼点前期幼虫/牡蛎幼虫的比例,以及其密度;
所述的4种巨蛎属牡蛎的复合COI引物具体为:
COI引物1:AAAAAAGATTATAACTAATGCATGTCG(T)G
COI引物2:AGTTACCAAACCCCCCAATTATCAG(C)G
COI引物3:GGAGTAAGTGGATAAGGGTGGATAG
COI引物4:AAGTAACCTTAATAGATCAGGGAAC(A)C
LCO1490:GGTCAACAAATCATAAAGATATTGG
HC02198:TAAACTTCAGGGTGACCAAAAAATCA
LCO1490和HC02198是巨蛎属牡蛎的通用引物,只要是巨蛎属牡蛎,用COI基因组D NA作为模板的话,都能扩增出一条都有的条带;
d、综合评估:当香港牡蛎眼点前期幼虫/牡蛎幼虫的比例≥70%,香港牡蛎眼点前期幼虫的密度≥50个/m3,敌害生物藤壶幼虫/牡蛎幼虫的比例≤10%时,即达到采苗要求;
e、适时采苗:当香港牡蛎眼点前期幼虫发育至眼点后期阶段时,发送采苗预报,投放附着基至海区,即可采收到大量天然香港牡蛎苗种。
步骤a所述的刺激为台风或者暴雨等刺激。
所述的采集海区表层0.5~1m处的贝类幼虫作为样本,采用300目筛绢网进行优选取样。
本发明的4种巨蛎属牡蛎的复合COI引物及其鉴定4种巨蛎属牡蛎的方法公开于Wang,H.,Guo,X.,2008a.IdentificationofCrassostreaariakensisandrelatedoystersbymultiple species-specificPCR.JournalofShellfishResearch27,481–48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50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硫化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定位技术的商务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