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蒸发器总成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组用蒸发器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1214.9 | 申请日: | 2014-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2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阳斌;赵久志;张宝鑫;宋军;肖劲松;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569 | 分类号: | 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发器 总成 以及 电动汽车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蒸发器总成。
背景技术
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却面临高温放电存在寿命衰减和热失稳等缺点,电池组温度控制区间直接决定电池组的安全性能、使用寿命和续驶里程。因此,开发安全、高效、均匀的动力电池组冷却装置尤其重要。蒸发器是电池组冷却系统中的重要装置,但蒸发器所需制冷量对应的结构、尺寸等条件导致其主要布置在电池组外部。
现有蒸发器总成结构一般为单芯体组件,由左右集流管、翅片、扁管、进出冷媒管和膨胀阀组成。而应用于电池组冷却的蒸发器均采用单芯体结构且布置于电池组之外,在电池组内部增设风道从而使冷风能有效进入电池组内部并给电池组制冷,但单芯体蒸发器的冷量输送路径长,冷量损耗大。如果将单芯体蒸发器总成置于电池组壳体内,由于电池组壳体内空间有限,单芯体蒸发器总成往往不能满足电池组所需制冷量,现有的蒸发器采用换热芯体串联的方式,存在温度一致性差,制冷效果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发器总成,其换热面积大、温度一致性较好。
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蒸发器总成,其包括冷媒管路总成以及多个换热芯体总成,所述冷媒管路总成包括冷媒进管、冷媒出管,所述冷媒进管的输出端分流且分别连接各个换热芯体总成的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出管的输入端分流且分别连接各个换热芯体总成的冷媒出口,各个换热芯体总成并联连接在所述冷媒管路总成上。
可选择的,所述换热芯体总成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换热芯体总成在冷媒管路总成的两侧分别与冷媒管路总成连接,所述蒸发器总成呈T形。
可选择的,所述冷媒进管包括第一流入管、第二流入管、第三流入管、第四流入管、第五流入管,所述冷媒出管包括第一流出管、第二流出管、第三流出管、第四流出管,第五流出管,所述第二流入管、第二流出管为软管,其余各管均为硬管,所述第一流入管、所述第二流入管、所述第三流入管依次连接,所述第三流入管、第四流入管、第五流入管通过三通阀连接,所述第一流出管、所述第二流出管、所述第三流出管依次连接,所述第三流出管、第四流出管、第五流出管通过三通阀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冷媒进管内连接有膨胀阀。
可选择的,所述冷媒管路总成包括两个芯体连接法兰,所述第四流入管、第四流出管与其中一芯体连接法兰连接,所述第五流入管、第五流出管与另一芯体连接法兰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换热芯体总成位于壳体内,所述冷媒管路总成包括密封法兰、密封条,所述冷媒进管、所述冷媒出管穿过所述密封法兰,所述密封法兰、密封条与壳体配合。
可选择的,所述换热芯体总成包括冷媒扁管、翅片、两个集流柱、芯体法兰,各个冷媒扁管互相平行设置,翅片位于两相邻冷媒扁管之间,两个集流柱位于冷媒扁管两端并与之贯通,所述芯体法兰上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两个集流柱各自与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相连通。
可选择的,所述芯体法兰与其中一个集流柱固定连接且该集流柱与冷媒入口直接连通,另一集流柱与冷媒出口通过芯体冷媒管连通。
可选择的,所述换热芯体总成包括芯体护板,所述芯体护板与所述冷媒扁管平行设置并与位于首尾两端的翅片固定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蒸发器总成包括芯体固定支架,所述芯体固定支架分别位于芯体总成与冷媒管路总成上。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用蒸发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蒸发器总成,所述换热芯体总成位于电池组壳体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打破现有蒸发器的设计框架,克服了现有蒸发器尺寸大、温度一致性差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一种适合电池组内部使用的并联式的蒸发器总成,该蒸发器总成的各个换热芯体并联连接,有效解决串联结构冷媒流阻大和温度不均匀问题,缩短了冷媒流通路径与流通周期,冷媒分流进入各个换热芯体,保证了电池组的温度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蒸发器总成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换热芯体总成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冷媒管路总成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冷媒流向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12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