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营养豆浆及其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10351.0 | 申请日: | 2014-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9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徽州印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C11/10 | 分类号: | A23C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营养 豆浆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营养豆浆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是大豆的发源地,中国的大豆产量及消耗量位居世界前列。大豆营养成分十分丰富,除用于制作食用油和饲料外,还可制成豆乳、豆腐、发酵品等大豆食品而被广泛食用,其中豆浆是广受人们欢迎和青睐的饮料,被称为“植物牛奶”,但因受传统加工工艺限制,国内对于大豆的深加工研究开发力度不足,绝大部分加工企业的工艺简单,科研技术水平落后。
豆浆因其饮用方便、营养丰富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目前豆浆类产品已形成风味多样、市场容量和消费量颇大的格局。尤其在我国,由于牛乳制品产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豆浆类饮品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且含大豆蛋白的各种饮料,近来得到很大的发展。豆浆中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及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还含有异黄酮、大豆皂甙、不饱和脂肪酸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在降低人体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但豆浆放置过久后(一般为10-20天)会出现分层现象,影响豆浆的质量和销售。因此,在豆浆的生产过程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是保持体系的稳定性。
另外,作为大豆主要功能性成分之一的大豆异黄酮,研究显示有着很好的生理与营养作用(植物雌激素和抗氧化活性),被认为具有优越的预防慢性疾病效果,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大热点。大豆异黄酮多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但游离型的异黄酮苷原(包括黄豆苷原(daidzein)、大豆黄素(glycitein)和染料木黄酮(genistein))是其主要活性形式。豆浆需要经过热处理,然而热处理会引起异黄酮苷原的损失。如何减少豆浆热处理过程中异黄酮苷原的损失,这也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人从豆浆的传统生产工艺入手,优化配方和工艺参数,从而提供一种营养豆浆及其制备工艺。采用本发明工艺制备的豆浆,其长时间放置后不易分层,且热稳定性好,营养成分含量高,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发明人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最终获得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营养豆浆,由黄豆和辅料制备而成,所述的辅料包括羟丙甲纤维素和黄原胶。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营养豆浆,其中黄豆、羟丙甲纤维素和黄原胶的重量用量比为1:0.02-0.1:0.01-0.05。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营养豆浆,其中黄豆、羟丙甲纤维素和黄原胶的重量用量比为1:0.03-0.07:0.02-0.0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营养豆浆的制备工艺,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营养豆浆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挑选优质黄豆原料清洗干净,浸泡5-10h后捞出,按黄豆与水的比例1∶5-12(w/v)加水磨制成浆,过滤得浆液;
(2)按照黄豆、羟丙甲纤维素和黄原胶的重量用量比为1:0.02-0.1:0.01-0.05,在步骤(1)得到的浆液中加入羟丙甲纤维素和黄原胶,加热煮浆至沸腾持续2-4分钟,急速冷却到45-50℃,再次煮浆至沸腾持续2-5分钟,急速冷却后包装,封口,得豆浆成品。
优选地,如上所述营养豆浆的制备工艺,其中步骤(1)中黄豆与水的用量比例为1∶6-10(w/v)。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营养豆浆的制备工艺,其中步骤(1)中黄豆与水的用量比例为1∶8(w/v)。
优选地,如上所述营养豆浆的制备工艺,其中黄豆、羟丙甲纤维素和黄原胶的重量用量比为1:0.03-0.07:0.02-0.03。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涉及的营养豆浆具有如下优点和显著的进步:
(1)长时间放置后不易分层,尤其在4℃放置1-3个月不分层,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热稳定性好,营养成分含量高。羟丙甲纤维素和黄原胶可保护豆浆中的异黄酮苷原等营养成分不被高温降解,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徽州印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省徽州印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03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