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悬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76721.4 | 申请日: | 2013-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8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B60G17/0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悬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减振器的车辆用悬架系统,该减振器以能够变更对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动作进行衰减的衰减力的大小的方式产生衰减力。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中记载了一种车辆用悬架系统,该车辆用悬架系统构成为包括减振器,该减振器具有衰减力变更机构,该衰减力变更机构变更对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动作进行衰减的衰减力的大小,以能够变更的方式产生对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动作进行衰减的衰减力。而且,作为控制该衰减力变更机构从而控制衰减力的方法,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所示存在各种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42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12/032655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1244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那样的悬架系统中,衰减力变更机构的控制是以实现乘坐舒适性以及操纵稳定性的并存为目的而进行的。除上述乘坐舒适性以及操纵稳定性以外,还存在应注意的观点,通过着眼于这样的观点而实施各种改进,能够提高悬架系统的实用性。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用性高的车辆用悬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悬架系统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基于驾驶员所进行的车辆的操作输入,决定作为目标的悬架弹簧上部的速度即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以使得悬架弹簧上部的速度成为该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的方式对衰减力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悬架系统,通过以使得成为基于驾驶员所进行的车辆的操作输入而决定的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的方式对车身的运行情况进行控制,车身获得与驾驶员的操作对应的运行情况。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悬架系统具有能够对驾驶员赋予适当的操作感这一优点,因此实用性高。
以下,举例示出几个本申请中认为能够请求专利保护的发明(以下,有时称作“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方式,并对它们进行说明。各方式与技术方案同样按项进行区分,对各项赋予编号,并根据需要而以引用其它项的编号的形式进行记载。这仅仅是为了使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而并非意图将构成上述发明的构成要素的组合限定于以下各项中记载的组合。也就是说,可请求保护的发明应参照各项所附的记载、实施例的记载等进行解释,在遵照该解释的范围内,对各项的方式进一步附加其它构成要素而得的方式、或从各项的方式删除某一构成要素后的方式,也能够作为可请求保护的发明的一个方式。
此外,以下的各项中,(1)项~(11)项分别相当于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1。
(1)一种车辆用悬架系统,具备:(a)减振器,上述减振器配设于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具有变更衰减力的大小的衰减力变更机构,以能够变更的方式产生对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动作进行衰减的衰减力;以及(b)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上述衰减力变更机构来对上述减振器要产生的衰减力进行控制,
其中,
上述控制装置具有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决定部,上述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决定部基于驾驶员所进行的车辆的操作输入来决定作为目标的悬架弹簧上部的速度即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上述控制装置构成为以使得悬架弹簧上部的速度成为上述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的方式对衰减力进行控制。
在本项所记载的车辆用悬架系统中,以使得成为基于驾驶员所进行的车辆的操作输入而决定的作为目标的悬架弹簧上部速度的方式对车身的运行情况进行控制。因此,根据本项的悬架系统,由于车身获得与驾驶员的操作对应的运行情况,因此能够减轻因驾驶员的操作与车身的运行情况不一致而对驾驶员赋予的不协调感,换言之,能够对驾驶员赋予适当的操作感。
本项所记载的悬架系统例如能够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基于转向操作、加速操作、制动操作来决定目标悬架弹簧上部速度。由此,能够使车身的侧倾运动与转向操作对应,并且能够使车身的俯仰运动与加速操作或者制动操作对应。
此外,上述减振器产生的衰减力FD依存于悬架弹簧上部与悬架弹簧下部之间的相对速度(以下,有时称作“悬架弹簧上部悬架弹簧下部相对速度”)vS/US,简单而言,能够表示为:
FD=ζ·vS/USζ:衰减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67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