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端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5364.X | 申请日: | 2013-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3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外山祥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0R19/24;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端部结构,其能够使微小重叠碰撞与斜向碰撞的载荷在碰撞初期向车身各部分分散。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前纵梁(12),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内盒(14A);下侧构件(40),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下碰撞盒(34),所述下碰撞盒(34)被配置在相对于内盒(14A)的下侧的;连结板(44),其对前纵梁(12)中的内盒(14A)侧的部分与下侧构件(40)中的下碰撞盒(34)侧的部分进行连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端部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将连结部件安装于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上,并且将安装于该连结部件的前端上的面部在前侧框架与碰撞盒之间一起实施结合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31435号公报)。此外,已知一种在设置于前侧框架的前端上的碰撞盒以及保险杠加强件的下方配置了被支承于副侧框架上的副加强件以及框架碰撞盒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1759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从发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偏移了等的前面碰撞时将输入到该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载荷向车身各部分分散的观点出发,还具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碰撞初期将微小重叠碰撞与斜向碰撞的载荷向车身各部分进行分散的车身端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具备:第一支承部,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部;第二支承部,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连结部件,其对所述第一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一缓冲部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二缓冲部侧的部分进行连结。
根据上述的方式,当从前后方向在车辆上产生碰撞时,会对被支承于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上的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输入碰撞载荷。于是,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会在变形或者被破坏的同时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此,通过连结部件而对第一支承部中的从第一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与第二支承部中的从第二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进行连结。因此,会形成将来自第一缓冲部的载荷经由连结部件而向第二支承部传递的路径与将来自第二缓冲部的载荷经由连结部件而向第一支承部传递的路径。由此,能够在由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所实施的能量吸收过程(碰撞初期)中,将向各缓冲部输入的输入载荷向各支承部分散。
如此,在上述的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中,能够于碰撞初期将微小重叠碰撞与斜向碰撞的载荷向车身各部进行分散。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备:第三支承部,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三缓冲部,所述第三缓冲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连结部件对所述第一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一缓冲部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二缓冲部侧的部分、所述第三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三缓冲部侧的部分进行连结。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连结部件而对第三支承部中的从第三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与第一支承部中的从第一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以及第二支承部中的从第二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进行连结。因此,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将输入到各缓冲部的碰撞载荷向各支承部进行分散。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第一支承部为,将车辆前后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的作为框架部件的前纵梁,所述第三支承部为,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前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对挡板部或前柱与所述第三缓冲部进行连接的外侧框架部件。
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通过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纵梁与作为第三支承部的外侧框架部件而向车身传递载荷的传递目的地不同,因此能够将向各缓冲部输入的输入载荷向车身的更大范围进行分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53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