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9175.1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3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宫城隆司;田中康治;小川操;麻生敏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22/26 | 分类号: | B21D22/26;B21D22/2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夏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成型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涉及具有帽形截面并且在长度方向的内部具有在侧视时弯曲成山形的形状的弯曲部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组合多个对金属板(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钢板为例)进行冲压成型而得到的骨架部件,来构成汽车的车身(车身本体)的骨架构造。例如,下边梁、横梁、后侧前纵梁等骨架部件的大部分,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有由顶板部、与顶板部的两侧相连的两个纵壁、以及与两个纵壁分别相连的两个凸缘部构成的帽形截面。这些骨架部件是对于确保汽车的碰撞安全来说较重要的部件。随着碰撞安全性能的提高,强烈期望这些骨架部件实现用于车身轻量化的高强度化。
图14是具有帽形截面并具有朝长度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冲压部件即后侧前纵梁4的说明图,图14(a)是立体图,图14(b)是俯视图,图14(c)是侧视图,图14(d)是图14(c)中的Sec-A的截面图。
如图14(a)~图14(d)所示,后侧前纵梁4具有由顶板部2、两个侧壁3、3以及两个凸缘部1、1构成的帽形截面、并且具有长度方向内部的一部分在侧视时弯曲的形状的弯曲部,即具有帽形截面形状、并且在将顶板部配置于上侧而从侧面侧观察成型品时在长度方向内部具有朝上下方向弯曲为山形的形状的弯曲部。
在对后侧前纵梁4进行成型时,如专如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一般对原材料钢板(坯料)进行深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513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与低强度钢板相比,被称作高强度钢的高强度钢板的延展性较低、成型性较差。因此,当对由高强度钢构成的坯料进行拉深成型时,在成型品的顶板部2以及纵壁部3会产生裂纹。此外,当对由高强度钢构成的坯料进行拉深成型时,材料不规则地伸缩而产生原材料流入。而且,成型时的原材料流入量因稍微的油附着量等的差异等而变动。因此,成型品的位置精度不稳定。另外,如果简单地进行弯曲成型,则能够防止成型品的裂纹,但在凸缘部1会产生褶皱。因此,也不能够采用弯曲成型。
因此,可以考虑在进行拉深成型之后进行修边,由此使成型品成为所希望的尺寸。但是,图14(a)~图14(d)所示的后侧前纵梁4那样的冲压成型品,不仅如上述那样为复杂的形状,而且凸缘部1也弯曲。因此,在成型后也难以进行修边。当然,由高强度钢构成的平板的坯料能够进行修边,但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在拉深工序中材料不规则地伸缩而产生原材料流入,所以在省略修边的情况下,成型品的边缘位置精度不稳定,无法稳定地得到成型品的凸缘长度。
因此,难以将高强度钢作为原材料钢板而位置精度良好地成型图14(a)~图14(d)所示的冲压成型品4,对于比较低强度而延展性优异的钢板需要增加板厚来使用,无法满足车身轻量化的要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如以下所记载的那样。
(1)一种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对由高强度钢板构成的坯料进行预加工而成为中间成型体,并通过对该中间成型体进行主加工,由此制造具有由顶板部、与该顶板部相连的两个纵壁以及与该两个纵壁分别相连的两个凸缘部构成的帽形截面并且在长度方向的内部具有在侧视时弯曲为山形的形状的弯曲部的最终成型体即冲压成型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成型体为,具有由形成上述顶板部的中间顶板部、与该中间顶板部相连的两个中间纵壁以及与该两个中间纵壁分别相连的两个中间凸缘部构成的帽形截面,并且上述两个中间纵壁的高度为,在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中比上述最终成型体的上述两个纵壁的高度低,并且在上述长度方向上除了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以外的剩余的两个区域中,随着远离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而逐渐变低并且在最远离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的位置成为近似零;以及
经由如下步骤来进行上述主加工:第一步骤,在下模冲头以及压料圈、和与该下模冲头以及压料圈对置地配置的上模冲模之间且上述下模冲头上,配置上述中间成型体;第二步骤,以与上述中间凸缘部相接的方式配置上述压料圈;第三步骤,通过使上述上模冲模朝配置有上述下模冲头以及上述压料圈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上述中间成型体进行成型直至达到压料圈为止,而对上述纵壁的一部分进行成型;以及第四步骤,在维持通过上述压料圈将上述中间成型体按压于上述上模冲模而进行夹持的状态的同时,通过使上述上模冲模以及上述压料圈相对于上述中间成型体朝配置有上述压料圈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上述中间成型体的纵壁部分和与纵壁相连的凸缘部分进行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91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