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9175.1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3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宫城隆司;田中康治;小川操;麻生敏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22/26 | 分类号: | B21D22/26;B21D22/2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夏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成型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对由高强度钢板构成的坯料进行预加工而成为中间成型体,并通过对该中间成型体进行主加工,由此制造具有由顶板部、与该顶板部相连的两个纵壁以及与该两个纵壁分别相连的两个凸缘部构成的帽形截面并且在长度方向的内部具有在侧视时弯曲为山形的形状的弯曲部的最终成型体即冲压成型品的方法,其中,
上述中间成型体为,具有由形成上述顶板部的中间顶板部、与该中间顶板部相连的两个中间纵壁以及与该两个中间纵壁分别相连的两个中间凸缘部构成的帽形截面,并且上述两个中间纵壁的高度为,在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中比上述最终成型体的上述两个纵壁的高度低,并且在上述长度方向上除了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以外的剩余的两个区域中,随着远离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而逐渐变低并且在最远离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的位置成为近似零;以及
经由如下步骤来进行上述主加工:第一步骤,在下模冲头以及压料圈、和与该下模冲头以及压料圈对置地配置的上模冲模之间且上述下模冲头上,配置上述中间成型体;第二步骤,以与上述中间凸缘部相接的方式配置上述压料圈;第三步骤,通过使上述上模冲模朝配置有上述下模冲头以及上述压料圈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上述中间成型体进行成型直至达到压料圈为止,而对上述纵壁的一部分进行成型;以及第四步骤,在维持通过上述压料圈将上述中间成型体按压于上述上模冲模而进行夹持的状态的同时,通过使上述上模冲模以及上述压料圈相对于上述中间成型体朝配置有上述压料圈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上述中间成型体的纵壁部分和与纵壁相连的凸缘部分进行成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第一步骤中,进一步使用具有上述最终成型体的顶板部分的形状并且与上述下模冲头以及上述压料圈对置地配置的衬垫,并且在上述第二步骤、上述第三步骤以及上述第四步骤中,通过该衬垫将上述中间成型体的顶板部按压于上述下模冲头而进行夹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下模冲头具有上述顶板部以及与该顶板部相连的两个纵壁各自的形状,上述压料圈具有包含上述凸缘部的形状在内的形状,并且上述上模冲模具有上述顶板部、与该顶板部相连的两个纵壁以及与该两个纵壁分别相连的两个凸缘部各自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衬垫具有上述顶板部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对上述中间成型体进行上述主加工之前,对除了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以外的剩余的两个区域中、不构成上述最终成型体的范围进行修边。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成型为上述弯曲部的区域中的上述中间纵壁的高度为上述弯曲部的上述纵壁的高度的3~97%。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高强度钢板的抗拉强度为590~1800MPa。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冲压成型品为汽车的车身的骨架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917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