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送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7231.8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4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石黑俊辅;白石浩明;岩崎卓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3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送风 装置 | ||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2年12月2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2-278545号与2013年12月4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3-250883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设置在车室内的顶棚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设置于车室内的顶棚上的顶棚设置型的车辆用送风装置。在该技术中,在车室内的顶棚上设置壳体,在该壳体内配置有横流风扇。横流风扇在壳体内以沿车室内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在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吸入车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以及用于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吹出口。吸入口以朝向车室内前方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于壳体,吹出口以朝向车室内后方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于壳体。由此,将车室内的空气从车室内前方侧向壳体内吸入,并朝向车室内后方侧吹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6137号公报
在上述技术中,由于将送风装置设置在车室内的顶棚,因此相应地,车室内的有效空间减少,乘坐人员的可居性变差。另外,不仅乘坐人员变得难以在车室内移动,还可能乘坐人员的头部与送风装置碰撞,导致送风装置破损。
作为其对策,考虑通过将吹出口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从而将送风装置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但若将吹出口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则通风阻力增加,吹出风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风量的降低且能够提高乘坐人员的可居性的车辆用送风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例,车辆用送风装置具备送风单元与送风通道。送风单元具有输送空气的送风机以及收容送风机的壳体。在送风通道上形成有用于将从送风机输送来的空气朝向车室内空间吹出的吹出口。送风单元以在从车室内上下方向观察时避开预想的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坐人员的头部所在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于车室内的顶棚上。送风通道以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于顶棚上。吹出口以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送风通道上。通过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将送风通道的外部的空气导入而向车室内空间输送。
由此,由于送风单元在车室内上下方向上配置为避开预想的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坐人员的头部所在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乘坐人员的可居性。
此外,由于通过从在车室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将吹出口的周围的空气导入而向车室内空间输送,因此,能够以比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风量更多的风量向车室内空间送风。
因此,能够确保风量,并且将吹出口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得薄,提高乘坐人员的可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内左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图2是从车室内上方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图3是从车室内下方侧观察图1、图2的车辆用送风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从车室内上方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图7是从车室内上方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时的示意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从车室内下方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3是从车室内下方侧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的主要部分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中,前后上下左右的箭头表示车辆(车室内)的各方向。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送风装置10的车辆1在车室内前后方向上具备三列座椅。
车辆用送风装置10具备送风单元11以及送风通道12。送风单元11以及送风通道12配置在车室内的顶棚2。送风单元11将车室内的空气从车室内前方吸入并朝向送风通道12输送。从送风单元11输送的空气经由送风通道12朝向车室内后方吹出。
如图1所示,送风单元11在车室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列的座椅3的位置附近,并且如图2所示,在车室内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方向)上配置于车室内空间的中央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72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