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0407.7 | 申请日: | 2013-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97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S·米特巴池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5/02 | 分类号: | E05B85/02;E05B77/34;E05B85/26;E05B15/16;E05B8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丹;吴鹏 |
地址: | 德国海***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 机动车门锁 锁定爪 转动锁 支承 锁定装置 塑料 外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具有:至少一个塑料的壳体(1)以及主要包括转动锁叉(3)和锁定爪(4)的锁定装置(3、4),其中,锁定爪(4)支承在壳体(1)内,而转动锁叉(3)在外部支承在壳体(1)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具有:至少一个塑料的壳体以及主要包括转动锁叉和锁定爪的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这样的机动车门锁,例如可参考同类型的专利文献DE 102009 042 630 A1。在该文献中以分解图示出了机动车门锁。机动车门锁具有已经说明的、塑料的壳体以及额外还具有金属的锁盒,该锁盒用于支承主要包括转动锁叉和锁定爪的锁定装置。通常锁盒必须是金属的,才能——即使特别是在事故中也——吸收作用于锁定装置的力。这一点一般地被证明是成功的。
实际上,机动车门锁的锁定装置一般与例如机动车车身的B柱上的挡块相互作用。机动车门锁大多布置在机动车门的内侧。以这种方式总体上提供了一种机动车门锁。如在按照DE 10 2009 042 630 A1的现有技术中所描述并以附图显示地,塑料的壳体大多设计成两件式的并且具有封闭壳体的壳体罩。
因此,按照现有技术的机动车门锁通常配备有:上述的金属的锁盒;两件式的壳体,该壳体具有例如壳体下部件和壳体上部件;或者壳体本体或壳部与壳体罩。由此得到相对复杂和特别成本高昂的构造,该构造包括至少三个结构元件(锁盒、壳体下部件或壳体以及壳体上部件或壳体罩)。
此外,转动锁叉必须布置成用于在进入狭槽的区域中与挡块啮合,而该进入狭槽要求机动车门锁中的强制开口。污物以及湿气可能经过该开口侵入。尽管在该位置处通常使用密封件,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环境影响。对于与转动锁叉相互作用的锁定爪也是如此。对此本发明总体上作出补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进这种机动车门锁,使功能性相对于此前的解决方案得到改进并且同时具有更简单且因此成本更有利的构造。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种机动车门锁的突出之处在于,锁定爪支承在塑料的壳体内,而转动锁叉在外部支承在该壳体上。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塑料的壳体因此用作主要的和承载的结构元件,也就替代了金属的锁盒以及至少壳体下部件和壳部,或者说将这两个结构元件组合在一起。这是因为塑料的壳体近似用作锁定爪和转动锁叉的支承板。在此,锁定爪支承在壳体内,而转动锁叉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外部支承在壳体上。
“转动锁叉在外部支承在该壳体上”考虑到了以下事实:转动锁叉以这种方式能够不困难地与挡块相互作用。同时由此提高了功能可靠性,因为仅转动锁叉被布置在外部区域并因此遭受湿气、污物等,而锁定爪受保护地布置在壳体内。
按照一有利的设计方案,锁定爪的卡锁臂穿过壳体中的开口用以与转动锁叉相互作用。锁定爪上的卡锁臂在此这样设计,使得一旦转动锁叉到达相应的预卡锁位置或主卡锁位置,则卡锁臂一般地落入转动锁叉的预卡锁缺口或主卡锁缺口中。在此,本发明总体上基于以下认识:这种在锁定爪或其卡锁臂与转动锁叉之间的卡锁的相互作用仅需要锁定爪的轻微运动。因此,可以将壳体中的、由锁定爪的卡锁臂穿过的开口保持得小且狭窄,也就是考虑到锁定爪的小的摆动运动。
对此补充地还有利的是,用于卡锁臂的开口设计为狭槽口,该狭槽口的狭槽宽度匹配于锁定爪的材料厚度。狭槽口的狭槽长度匹配于锁定爪或卡锁臂相对于开口的最大调整行程。
一般地,锁定爪以能围绕一相应的轴转动的方式支承在一体形成在壳体上的锁定爪支承销上。锁定爪支承销和壳体大多在一公共的过程中制成。在此,该过程可以是注塑方法和/或金属压铸方法。原则上,锁定爪支承销也可以配备有嵌入的加强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开特股份公司,未经开开特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04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