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提高缩聚物熔体的极限粘度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58223.7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6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T·皮希勒;D·黑亨伯格;H·贝豪恩;B·皮希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下一代回收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76 | 分类号: | B29C47/76;C08G63/78;C08G63/8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俄旨淳 |
地址: | 奥地利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提高 缩聚 物熔体 极限 粘度 方法 装置 | ||
1.用于提高缩聚物熔体在负压下的固有粘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体通过具有多个直径小于0.5mm的开口(26)的孔板或筛网(16)进入腔室(25)中,在所述腔室中存在小于20毫巴的负压,熔体作为细丝按自由落体经过所述腔室(25),熔体在腔室(25)下方的收集容器(19)中停留至少一分钟,并且在收集容器(19)中由优选为蜗杆形的混合及排出部件(27)使熔体持续运动并将熔体从收集容器(19)中排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腔室(25)处于小于10毫巴、特别优选在0.5毫巴至5毫巴之间的负压下。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腔室(25)中有干燥的气体。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熔体通过直径在0.05至0.5mm之间的、特别优选在0.1至0.3mm之间的开口(26)进入腔室(25)。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熔体在收集容器(19)中的停留时间为至少1至2分钟、优选至少4分钟。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熔体依次经过至少两个腔室(25)。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熔体在所述两个腔室(25)之间通过调温设备保持在要求的熔体温度。
8.用于提高缩聚物熔体的固有粘度的装置,所述装置具有处于负压下的具有至少一个开口(26)的腔室(25),熔体通过所述开口进入腔室(25)中,熔体能不与腔室壁接触地经过所述腔室,其特征在于,在腔室(25)上方设置具有多个直径小于0.5mm的开口(26)的孔板或筛网(16),在腔室(25)中存在小于20毫巴的负压,并且在腔室(25)下方设置具有优选蜗杆形的混合及排出部件(27)的收集容器(19)。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腔室(25)处于小于10毫巴、特别优选在0.5毫巴至5毫巴之间的负压下。
10.按照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口(26)的直径在0.05至0.5mm之间、优选在0.1至0.3mm之间。
11.按照权利要求8至10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非圆形的开口,所述开口的面积相当于直径在0.05至0.5mm之间、优选在0.1至0.3mm之间的圆形开口的面积。
12.按照权利要求8至11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串联地相继设置两个腔室(25)。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个腔室(25)之间具有加热设备。
14.按照权利要求8至13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容器(19)中优选蜗杆形的混合及排出部件(27)不是完全由熔体遮盖。
15.按照权利要求8至14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或更多开口(26)或者设有筛网(16)或孔板,并且沿流动方向在所述开口(26)或筛网(16)或孔板的上游设置分配器空间(17)。
16.按照权利要求8至15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优选蜗杆形的混合及排出部件(27)具有至少一个、优选两个与芯(33)借助辐条(35)间隔开的螺旋形的板条(32、33)。
17.按照权利要求8至16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优选蜗杆形的混合及排出部件(27)具有至少一个、优选两个围绕芯(33)螺旋形设置的、带有通口(31、42、43)的板条(30、39、40)。
18.按照权利要求8至17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优选蜗杆形的混合及排出部件(27)是无芯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优选两个螺旋形设置的板条(47、48),所述板条利用轴颈(54、55)固定在端侧的盘(51、52)上。
19.按照权利要求16至18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板条(30、32、33、39、40、47、48)借助平行于轴线延伸的板条(36、37、44、45、49、50)相互连接。
20.按照权利要求16至18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条(32、33、39、40)通过缝隙(38、46)中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下一代回收机有限公司,未经下一代回收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822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