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55914.1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5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05 |
发明(设计)人: | 片山吾一;泷泽大二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2D25/0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海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电池单元及电动机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09-309343号公报(以下称为“JP 09-309343 A”)的电动车辆中,在驾驶席6的下方配置有组合蓄电池20(图2)。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096797号公报(以下称为“US 2006/0096797 A1”)的车辆1000中,具有作为12伏系铅蓄电池的第一蓄电池组1900和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第二蓄电池组2000([0032]、[0033])。第一蓄电池组1900配置在发动机室内([0033])。第二蓄电池组2000设置在车辆1000的副驾驶席1120的座椅下方([0034])。
在日本特开平08-002405号公报(以下称为“JP 08-002405 A”)的电动车辆中,在燃料箱24的上方配置铅电池25,并在隔壁27的后方配置钠硫电池28(图4、图5、[0011]、[0012])。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0089442号公报(以下称为“US 2007/0089442 A1”)中,后空调单元2000及蓄电池组3000在地板4000上且在上部后围板5000的下部设置(图1、[0052])。蓄电池组3000呈大致长方体状(图1及图2)。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132676号公报(以下称为“US 2011/0132676 A1”)的车辆1中,将向电动机11供给电力的蓄电池12的前侧配置在比仪表板18靠前侧的位置,并将蓄电池12的后侧设置在车辆长度方向的通道部22内(说明书摘要、图1及图2)。
发明的概要
在上述的各文献中,关于蓄电池等的电池单元,提出了各种配置的方案,但还有改善的余地。例如,在JP 09-309343 A中,在驾驶席6的下方(正下方)配置组合蓄电池20(图2),因此在降低驾驶席6自身的配置方面产生制约。因此,难以降低驾驶时的作为车辆整体的重心,从而因侧倾轴力矩等的影响而可能使行驶性能的提高受到限制。
在US 2006/0096797 A1的车辆1000中,第二蓄电池组2000设置在车辆1000的副驾驶席1120的座椅下方(图2、图3、[0034])。因此,会产生与JP 09-309343 A同样的制约或限制。
在JP 08-002405 A中,在图4及图5所示的位置配置铅电池25及钠硫电池28,但是例如铅电池25及钠硫电池28与乘坐人员的就座位置相比处于相对高的位置。因此,难以降低驾驶时的作为车辆整体的重心,从而因侧倾轴力矩等的影响而在行驶性能的提高方面会产生限制。
在US 2007/0089442 A1中,长方体状的蓄电池组3000在地板4000上设置在上部后围板5000及后空调单元2000的下方(图1)。根据US 2007/0089442 A1的图1,上部后围板5000中的前侧(图1中的左侧)沿着后排座椅靠背1010倾斜。相对于此,蓄电池组3000未倾斜地配置。因此,在蓄电池组3000的前侧(图1中的左侧)与上部靠背5000之间产生死区空间。
在US 2011/0132676 A1中,将蓄电池12的前侧配置在比仪表板18靠前侧的位置,并将蓄电池12的后侧配置在车辆长度方向的通道部22内(说明书摘要、图1及图2)。因此,由于蓄电池12的存在而可能会损害容留性或妨碍紧凑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这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行驶性能的提高、紧凑化及容留性的提高中的至少一方的电动车辆。
本发明的电动车辆为双座的电动车辆,具备电池单元、对后轮进行驱动的电动机、设置在所述电池单元的后方并固定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固定件,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还具备在比乘坐人员座席的背面靠后侧的位置对车室进行划分的后方隔壁,所述后方隔壁具备以越往上方而越位于所述电动车辆的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所述电池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后方隔壁的倾斜部设置,所述电池单元的下端配置在比乘坐人员的臀部点靠下方的位置,在沿车宽方向观察时,以使所述电池单元的上部与所述电动机固定件的一部分在所述电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电动机固定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59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动系统的传动装置
- 下一篇:稳定器用衬套、粘接用工具及粘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