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油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38893.2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8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松井茂树;宫本大也;松田裕充;田川一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0M145/14 | 分类号: | C10M145/14;C10M161/00;C10M139/00;C10N10/12;C10N20/02;C10N20/04;C10N30/00;C10N30/02;C10N30/06;C10N4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 机油 组合 | ||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油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内燃机、变速器、其他机械装置中为了使其作用顺利而使用润滑油。特别是内燃机用润滑油(发动机油)随着内燃机的高性能化、高输出化、运转条件的严格化等而要求高度的性能。因此,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性能,在现有的发动机油中配合抗磨剂、金属系洗涤剂、无灰分散剂、抗氧化剂等各种添加剂(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3)。另外,最近,润滑油所要求的省燃耗性能日益变高,已经研究了高粘度指数基础油的使用、各种摩擦调整剂的使用等(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92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2918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30237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6-3063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现有的润滑油在省燃耗性的方面未必说是充分的。
例如,作为一般的省燃耗化的方法,已知有润滑油的运动粘度的降低和粘度指数的提高(基于低粘度基础油和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组合的多级化)、摩擦降低剂的配合。低粘度化的情况下,由于润滑油或构成其的基础油的粘度的降低,所以担心在严格的润滑条件下(高温高剪切条件下)下的润滑性能降低,产生磨耗、烧结、疲劳破坏等不良。另外,关于摩擦降低剂的配合,已知有无灰系、钼系的摩擦调整剂,但要求进一步超过一般的这些摩擦降低剂配合油的省燃耗油。
为了防止低粘度化的不良情况、维持耐久性、且赋予省燃耗性,有效的是,提高150℃下的HTHS粘度(“HTHS粘度”也被称作“高温高剪切粘度”),另一方面,降低40℃下的运动粘度、100℃下的运动粘度和100℃下的HTHS粘度,但对于现有的润滑油来说,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随着近年来的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可以在维持发动机的耐久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150℃下的HTHS粘度,并由将运动粘度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省燃耗性,开发、使用了例如低于SAE 0W-20发动机油的150℃下的HTHS粘度的下限即2.6mPa·s的发动机油。然而,对于150℃下的HTHS粘度低于2.6mPa·s的发动机油,由于所使用的润滑状态在目前基础上变得更严格,所以将由使用而导致粘度降低时的150℃下的HTHS粘度维持在一定以上是重要的。另外,尽可能地降低运动粘度、同时降低边界润滑区域的摩擦系数也变得重要。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燃耗性优异的发动机油组合物,所述发动机油组合物在150℃下的HTHS粘度小于2.6mPa·s的发动机油中,可以使40℃下的运动粘度、100℃下的运动粘度从初始至使用后长期地足够地低,另外,可以充分地抑制边界润滑区域的摩擦系数的升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组合物,其含有:100℃下的运动粘度为1~5mm2/s的润滑油基础油;(A)下述通式(1)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率为30~90摩尔%、超声波剪切试验中的PSSI为20以下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类粘度指数改进剂;和(B)摩擦调整剂,所述发动机油组合物的100℃下的运动粘度为4~8mm2/s,150℃下的HTHS粘度小于2.6mPa·s。
[式(1)中,R1表示氢或甲基,R2表示碳数6以下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烃基。]
上述(A)粘度指数改进剂优选PSSI为10以下、分子量与PSSI的比(Mw/PSSI)为1×104以上的粘度指数改进剂。
上述(B)摩擦调整剂优选为有机钼系摩擦调整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未经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88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