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车身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5001.5 | 申请日: | 2013-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4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康哲;有马哲宽;冈田英之;船越昭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架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四轮车辆的车室的前部侧或后部侧的车身架构造。另外,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身架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2年5月18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114580号、2012年5月31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125160号、2012年5月31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125161号、以及2012年9月12日在日本国提出的日本特愿2012-200850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公知一种技术,在车辆正面碰撞时,通过使位于前横梁后方的下构件向下方弯曲,使支承在下构件上的稳定器(stabilizer)等悬架部件向下方位移,由此,确保车身前部的压溃行程(crash stroke)(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确保车辆正面碰撞时的压溃行程的技术,公知如下技术:在车身前部的下方侧设置对悬架部件进行支承的副车架,在车辆正面碰撞时,使副车架的后部侧的车身固定部强制地分离(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身架构造中,副车架的后端部通过螺栓和螺母而紧固固定在车室侧车架上,并且,设有在车辆正面碰撞时通过火药的推力而将所述螺母松缓的转动杆臂。在采用了该车身架构造的情况下,若在车辆正面碰撞时转动杆臂通过火药推力而将螺母松缓,则副车架的后端部与螺栓一同落向下方,由此,所搭载的悬架部件会向下方位移。
另外,公知如下技术:在车身前部的下部具有支承悬架部件的副车架,相对于对该副车架的后端部进行固定的螺栓,以正面碰撞为契机使火药爆炸而将螺母松缓,并使用于将设在副车架后端的螺栓抽出的转动杆臂旋转,由此,将螺栓抽出而使悬架部件向下方位移,从而确保车身前部的压溃行程(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7598号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004826号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输入有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时,使下构件向下方弯曲变形。因此,虽然碰撞时支承在下构件上的悬架部件难以与车室侧的部件发生干涉,但在随着碰撞而车身变形发展时,无法将下构件和悬架部件可靠地向车室下方诱导。
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下构件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发生当中折曲。因此,即使车身前部的变形发展,下构件的基端侧的车身连结部也维持在大致固定位置上,难以使下构件和悬架部件潜入到车室下方。
另外,专利文献2的技术在输入有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时,通过火药的推力将螺栓紧固部的螺母松缓,由此,将紧固副车架的螺栓抽出。因此,虽然能够在碰撞时使副车架的端部从车身完全脱离,但是,副车架的端部的紧固部的构造变得复杂,易于成为车辆的重量增加和产品成本高涨的原因。
因此,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车身架构造,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输入时将副车架可靠地向车室下方诱导,并能够不会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加和产品成本高涨地、谋求车辆的压溃行程的增大。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以下构件在碰撞时发生变形为前提。因此,前横梁与底板面板的结合力变弱。因此,为了确保悬架支承刚性,对横梁和前侧车架的加强变得不可或缺,具有无法避免重量增加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为在副车架上支承悬架部件的构造。因此,虽然解决了重量增加的问题,但是,副车架和转动杆臂在从车身脱离后结合关系消失,因此,具有无法将副车架可靠地向车身下方诱导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其他方案以提供如下的汽车的车身架构造为另一目的,在该汽车的车身架构造中,在车身前部或车身后部的碰撞时,通过将副车架可靠地向车身下方诱导,确保可吸收能量的车身前部或车身后部的压溃行程,能够防止副车架与车身的干涉。
在本发明的车身架构造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了以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50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视觉智能数控系统的数据变换方法
- 下一篇:一种低温内压自动加载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