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咖啡机及其操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08107.4 | 申请日: | 2013-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4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弗兰克·戈尔泰博特;格特·里特米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WMF福腾宝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31/42 | 分类号: | A47J31/42;A47J3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戴义保 |
| 地址: | 德国盖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咖啡机 保持器 过滤斗 咖啡研磨机 恒定 第二装置 第三装置 第一装置 压力密封 咖啡粉 可插入 可移动 饮料 引入 重复 分配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咖啡机(10),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的过滤斗(11),其为了进行冲煮可插入在为此目的而提供的咖啡机的保持器(12)中,所述咖啡机进一步包括用于产生和在压力下分配热水的第一装置(28……31),以及至少一种咖啡研磨机(19)。基于装置的所述机器的简化,而仍然维持的指定的、恒定质量的饮料可以通过提供第二装置(33),其用于重复压力密封地关闭和打开插入到保持器(12)中的该过滤斗(11),以及提供了第三装置(23),用于将咖啡粉(16)从咖啡研磨机(19)引入到打开的插入到保持器(12)中的过滤斗(11)中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咖啡机领域。其涉及咖啡机。其还涉及用于操作这样一种咖啡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市场上可发现基本上两种类型的咖啡机:
1.所谓的“半自动机”或“过滤斗机”,在这种情况下咖啡粉是从位于咖啡机旁边的研磨机计量后送入过滤斗(包括冲煮过滤器和排出口的冲煮锅),然后将其夹在咖啡机中(例如参见号为EP2314188A1的公开文本)。冲煮室由此以压力密闭的方式通过分布滤波器密封到顶部,分布滤波器固定地安装在咖啡机中。咖啡机随后在压力下计量热水通过该过滤斗,然后其直接将煮好的咖啡倒入杯中。咖啡的质量基本上由操作者控制,即通过在提供的研磨机中设定研磨度并通过对应于所谓的“捣固”(在过滤斗机中要研磨材料的压实)施加的力。在理想条件下,冲煮的结果-香气和浮沫-是无与伦比的质量。许多消费者将理想的咖啡质量与咖啡机的这种设计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设计需要受过培训的人员,他们精通设定研磨度和捣固——另外,高度波动的咖啡品质是可以预期的。该过滤斗可以以某种成本划算的方式来生产,因为它们的技术复杂性低。
2.在原则上,“全自动机”都配备了柱塞冲煮器和内置研磨机(例如参见EP1955624A1或EP0605750A1或WO03/043470)。内置研磨机将咖啡粉计量后送进柱塞缸装置,其原则上由气缸、上下柱塞(然而在每种情况下,柱塞包括过滤器表面,其分别作为(下部)冲煮器或(上部)分布过滤器)组成。所述气缸随后由柱塞关闭,并且热水流经过滤器,通过咖啡和排出管流经出口倒入杯中。这种机器的咖啡质量不如半自动机器的情况好,即使有理想的设计和理想的设置条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自动柱塞缸装置对于非常细的研磨度设置是敏感的,因为,由于摩擦系数比,柱塞的接触压力不能控制得如半自动机的情况下手动地那么精细。原则上,再次部分地破坏了所产生的浮沫并且冷却了咖啡的排管(line)和出口系统,设置在冲煮装置的下游。然而,获得的咖啡质量是非常稳定的,因为全自动的生产和工艺参数的控制以及难以区分的杯子,质量不取决于操作者。这种类型的装置相比于半自动机器明显更贵,因为冲煮装置是相对复杂的结构。
然而,配备过滤斗并包括内置研磨机的咖啡机在市场上也是可行的(例如参见号为WO2010/085850A1的专利公开)。为了填充的目的,过滤斗保持在其中,在单独研磨机排放口的下方,并插入在所述冲煮位置中,如所述的半自动机的情况。
通用的咖啡机器可通过CN 201578093U了解。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咖啡机,它结合了两种设计的优点,即半自动机的简易性和尽可能高的咖啡品质以及全自动机的结果稳定性。如果可能的话,操作员的工作量相比于半自动机的操作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
本发明的另外目的是指定用于操作这种咖啡机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WMF福腾宝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WMF福腾宝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1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