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伸缩式转向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01901.6 | 申请日: | 2013-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4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 发明(设计)人: | 森山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B21D26/033;B21D53/88;B60R21/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调节方向盘前后位置的结构的伸缩式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图11以及图12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倾斜伸缩式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具有:转向轴2,其后端部固定有方向盘1;转向柱3,将转向轴2以旋转自由的方式支承于其内侧;操舵力辅助装置5,以电动马达4作为辅助动力源向转向轴2施加辅助扭矩;以及基于转向轴2的旋转来推拉横拉杆6、6的转向齿轮单元7。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前后方向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
转向轴2具有内轴8和外轴9。内轴8与外轴9以能够传递旋转力且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的方式组合。在操舵力辅助装置5的齿轮箱10内,内轴8的前端部与操舵力辅助装置5的输入轴相结合。转向柱3具有内柱11和外柱12。外柱12的前端部外嵌到内柱11的后端部上,且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内柱11通过齿轮箱10,由前方的固定支架13支承到车身14。固定侧支架13以枢轴销15为中心,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齿轮箱10和转向柱3。外柱12的前端部由后方的固定侧支架17支承于车身14。
固定侧支架17,以在受到向前方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于车身14。如图12所示那样,固定侧支架17具有左右侧壁部18、18以及设置于侧壁部18、18上端部的支承板部19、19。切槽20、20以在支承板部19、19的后端缘开口的方式,设置在支承板部19、19上。在切槽20、20中卡止有胶囊状构件(capsule)21、21。胶囊状构件21、21由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车身14上。
当发生碰撞故时,向前方的大冲击载荷从驾驶者的身体,通过方向盘1以及转向轴2,施加到转向柱3。转向轴2和转向柱3呈现出一边吸收该冲击能量,一边收缩整个长度的趋势。其结果为,固定侧支架17与外柱12一起向前方位移,由相对于车身14向前方脱离,来容许方向盘1向前方位移。
为了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以及上下位置,将外柱12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侧支架17。构成可动侧支架22的一对被夹持部23、23与外柱12一体地设置于外柱12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在被夹持部23、23相互匹配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伸长的柱侧通孔24、24。在侧壁部18、18局部相互匹配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伸长的车身侧通孔25、25。将杆状构件26从一侧向另一侧(在图12中从右到左)插通柱侧通孔24、24和车身侧各通孔25、25。侧壁部18、18夹持被夹持部23、23,以使调节螺母28与杆状构件26的另一侧的端部螺纹配合,调节螺母28构成为利用调节杆27能够旋转。
由此,通过调节杆27的操作使调节螺母28旋转,使调节螺母28与杆状构件26的头部29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这样能够将外柱12固定于固定侧支架17,或者从固定侧支架17上解除的同时,能够将外柱12固定于内柱11,或者从内柱11上解除。在调节螺母28与头部29的间隔被扩大的状态下,在杆状构件26沿着各柱侧通孔24、24的内侧能够位移的范围(伸缩调节范围)内,使外柱12前后移动(对内柱11相对位移),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进而,在杆状构件26沿着各车身侧通孔25、25的内侧能够位移的范围(倾斜调节范围)内,使转向柱3上下移动,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即,在调节螺母28与头部29的间隔被扩大的状态下,在杆状构件26沿着各柱侧通孔24、24和各车身侧通孔25、25的内侧能够位移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以及上下位置。
操舵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6的前端部通过万向接头30连结到中间轴31的后端部。中间轴31的前端部通过其他的万向接头32连结到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33。随着输入轴33的旋转而推拉拉杆6、6,由此对操舵轮施加期望的方向舵偏角。
在制造如上所述的外柱12时,首先,利用以铝合金等轻合金作为材料的压铸施工方法,使外柱主体成形。其后,对外柱主体的内周面实施切削加工以及精加工。在这样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用于高精度地精加工外柱12内径的切削加工较为繁琐,加工成本高。另外,由于外柱12的内周面与内柱11的外周面沿着整个圆周相互嵌合,因此,外柱12如果没有充分的内径精度,就会产生偏移,无法保持内柱11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19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