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0355.4 | 申请日: | 2013-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2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三浦丈宜;谷井史朗;林泰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B18/16 | 分类号: | C03B18/16;C03B18/18;C03C3/085;C03C3/087;C03C3/091;C04B35/101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板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玻璃板的成形方法,广泛使用浮法。浮法通过使连续地供给到浴槽内的熔融锡上的熔融玻璃在熔融锡上流动而成形为带板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为了防止熔融锡的氧化,熔融锡上的气氛设定为含有氢气的还原气氛。
浴槽例如由向上方敞开的箱状金属壳以及设置在金属壳内的底砖和侧砖构成。作为底砖和侧砖,一般使用氧化铝(Al2O3)-二氧化硅(SiO2)系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0-34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浴槽内的熔融锡从上方被加热,因此越向下方温度越低。因此,溶解在熔融锡中的气体成分(例如氧气或氢气、水等)会在温度较低的底砖的上表面过饱和析出而形成气泡。另外,从底砖中透过的气体在底砖的上表面形成气泡。
这些气泡生长到一定程度的大小时,从底砖的上表面脱离,上浮到熔融锡与熔融玻璃的界面,在熔融玻璃的下表面形成凹状缺陷。结果,在作为制品的玻璃板与熔融锡的接触面(底面)形成凹状缺陷(FOBB(Fine Open Bottom Bubble,微细开放性底部气泡))。
以往,产生FOBB的部位分散,因此玻璃板的成品率低。本发明人此次发现,这种情况特别是在玻璃板的玻璃为成形温度比一般的钠钙玻璃高的无碱玻璃时显著。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成品率良好的无碱玻璃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为具有使连续地供给到浴槽内的熔融锡上的熔融玻璃在所述熔融锡上流动而成形的工序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玻璃板的玻璃为无碱玻璃,所述熔融玻璃的粘度达到104dPa·s时的所述熔融玻璃的温度为1200℃以上,
所述浴槽的各底砖中,低熔点元素的总计含量换算成氧化物为20质量%以下,
所述低熔点元素为该低熔点元素的氧化物与氧化锡(SnO)的双成分体系的共熔点低于对应的所述底砖的上表面的最高温度的元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成品率良好的无碱玻璃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碱玻璃板的成形工序中使用的浮法槽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熔融锡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底砖的润湿性与底砖上形成的气泡的形状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熔融锡对现有底砖的润湿性与底砖上形成的气泡的形状的关系的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坩埚的切断面的SEM照片。
图5是对实施例1中的评价用玻璃上形成的缺陷数进行考察的试验的说明图。
图6是比较例1的坩埚的切断面的SEM照片。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的SEM照片。
图8是利用EDS对与图7的SEM照片相同的区域进行元素分析而得到的Sn元素谱。
图9是利用EDS对与图7的SEM照片相同的区域进行元素分析而得到的Al元素谱。
图10是利用EDS对与图7的SEM照片相同的区域进行元素分析而得到的Si元素谱。
图11是参考例1的坩埚的切断面的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附图中,对同一或对应的构成标注同一或对应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具有例如熔化工序、成形工序、退火工序和切断工序。
熔化工序中,将多种原料混合制备而成的玻璃原料熔化,得到熔融玻璃。将玻璃原料投入熔化炉内后,利用从燃烧器喷射的火焰的辐射热使其熔化,制成熔融玻璃。
成形工序中,将熔化工序中得到的熔融玻璃连续地供给到浴槽内的熔融锡上,使熔融玻璃在熔融锡上流动而成形,得到板状玻璃(所谓的玻璃带)。板状玻璃在沿预定方向流动的同时进行冷却,并从熔融锡上提起。
退火工序中,将成形工序中得到的板状玻璃在退火炉内退火。板状玻璃在退火炉内在辊上从退火炉的入口朝向出口水平输送的同时进行退火。
切断工序中,使用切断机将退火工序中退火后的板状玻璃切断成预定尺寸。切断工序中,板状玻璃的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部(所谓的耳部)被切除。这是因为,板状玻璃的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受到表面张力等的影响而变得较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03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