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悬浮列车可伸缩限位的防侧滚弹性吊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6122.6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66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杰;崔鹏;李冠醇;刘耀宗;郑宝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F5/50 | 分类号: | B61F5/5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钟声 |
地址: | 410073 湖南省长沙市砚瓦池正街4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悬浮 列车 伸缩 限位 防侧滚 弹性 吊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悬浮列车,尤其涉及磁悬浮列车可伸缩限位的防侧滚弹性吊杆。
背景技术
目前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通常采用模块化转向架,每个转向架由左右两个相同的转向架模块通过防滚梁和吊杆连接而组成。当列车过缓和曲线时,同一转向架上各悬浮点高度不一致,因此吊杆的长度需可调;当车辆落车时,为满足车辆防侧滚的要求,需要限定吊杆伸缩的极限位置。
现有技术中的磁悬浮列车防侧滚吊杆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结构,其安装在车体上之后,长度固定不变,不能满足列车过缓和曲线时的使用要求;一种是采用可伸缩的弹性结构,但是并未涉及到限位装置,使车辆落车时吊杆防侧滚的作用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加工制作方面,既能满足列车过缓和曲线同一转向架上各悬浮点高度不一致的使用要求又能保证防侧滚效果的磁悬浮列车可伸缩限位的防侧滚弹性吊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磁悬浮列车可伸缩限位的防侧滚弹性吊杆,包括吊杆筒和分设于吊杆筒两端的一对活塞杆,所述吊杆筒两端均装设有筒盖,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设有活塞,并装设于吊杆筒内,活塞杆的另一端伸出筒盖,所述吊杆筒内于两个所述活塞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和用于限定两个所述活塞之间最小距离的第一轴向限位装置,于各所述活塞与相邻筒盖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和用于限定两个所述活塞之间最大距离的第二轴向限位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轴向限位装置为设置在所述吊杆筒内壁上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自然伸展长度。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有轴向通孔,所述第一轴向限位装置为设置在所述轴向通孔内的柱状限位体,所述柱状限位体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自然伸展长度。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有轴向通孔,所述第一轴向限位装置为设置在所述轴向通孔内的第一套筒和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的柱状体,所述套筒和所述柱状体的最小轴向总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自然伸展长度。
所述第二轴向限位装置为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远离所述活塞的一侧与相邻所述活塞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自然伸展长度。
所述第二轴向限位装置为套设在所述活塞杆上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在第二弹性件外部或者置于第二弹性件内的通孔中,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自然伸展长度。
所述第二轴向限位装置为设置在筒盖内端面上的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自然伸展长度。
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热塑性弹性体。
所述活塞杆伸出筒盖的一端设有吊耳,所述吊耳上安装有关节轴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在两个活塞之间、各活塞与相邻筒盖之间分别设置了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在吊杆被压缩和拉伸时,利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变形实现吊杆的长度弹性可调,满足列车过缓和曲线时同一转向架上各悬浮点高度不一致的使用要求;在吊杆筒内于两活塞之间设有用于限定两活塞之间最小距离的第一轴向限位装置,由此可以限定吊杆被压缩时的极限长度;于各活塞与相邻筒盖之间设有用于限定两活塞之间最大距离的第二轴向限位装置,由此可以限定吊杆被拉伸时的极限长度,通过限定吊杆拉伸和压缩时的极限长度,使吊杆具有一定的轴向刚度,从而可靠地保证吊杆的防侧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磁悬浮列车可伸缩限位的防侧滚弹性吊杆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磁悬浮列车可伸缩限位的防侧滚弹性吊杆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磁悬浮列车可伸缩限位的防侧滚弹性吊杆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吊杆筒;2、筒盖;3、活塞杆;31、活塞;4、吊耳;5、第一弹性件;6、第二弹性件;7、第一轴向限位装置;8、第二轴向限位装置;9、第一凸出部;10、轴向通孔;11、柱状限位体;12、第一套筒;13、柱状体;14、第二凸出部;16、第二套筒;17、第三套筒;18、关节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61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