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外漏磁检测装置的爬行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48321.8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7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武新军;程世奇;沈功田;邓东阁;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朱仁玲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外漏磁 检测 装置 爬行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无损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外漏磁检测装置的爬行单元。
背景技术
工业管道往往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输送介质、温度和应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产生腐蚀和材料退化等缺陷;由此引发的管道泄漏或爆炸事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并造成极恶劣的环境污染。因此,必须定期对工业管道进行检测维护。
与其他常规管道检测方法相比,漏磁检测法速度快,穿透力强、不受油水影响,对管道内部缺陷具有较高灵敏度,由此在工业管道检测方面应用广泛。例如,CN102323331A中公开了一种在役缆索缺陷检测装置,其中通过采用检测爬行器且其具有对称分别在待检测缆索周向上的多个检测模块,由此在沿着缆索表面的爬升运动中来获得缆索内部检测信号。此外,程顺峰等在“工业管道漏磁无损检测传感器的研制”一文(参见《无损检测》,2002年12月,第24卷第12期)中提出一种工业管道漏磁无损检测仪器,其中将检测部件由相互独立的检测单元铰接而成,由此可适应工业管道的各类规格和工况,提高了应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上述现有技术仍然存在以下的缺陷或不足:首先,现有的磁漏检测装置均采用有线信号传输方式,但在工业现场管道的走向非常复杂,导致了使用不方便甚至无法检测的问题;其次,尽管能够实现在待测管道表面上的行走,但探头未能实现灵活调节,相应对探测精度和适用性产生约束;其三,现有的检测装置整体结构复杂,体积庞大, 有必要对其整体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相应地,在本领域亟需寻找更为完善地适于在用工业管道的检测方案,以便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以上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外漏磁检测装置的爬行单元,其中通过结合工业管道以及漏磁检测工艺自身的特点和应用需求,构建特定的检测装置并对其执行沿管爬行功能的关键组件的设置方式进行设计,测试表明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业现场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外漏磁检测装置的爬行单元,该管外漏磁检测装置适于在用工业管道的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爬行单元包括:
主动V型轮,该主动V型轮通过主动轮轴连接在主动轮支架的下方,并且该主动轮轴端同轴安装有第一链轮随其同步转动;
减速器,该减速器直接固定在所述主动轮支架的上方且由电机予以驱动,该减速器的输出轴端安装有第二链轮,由此使得减速器与所述主动V型轮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第二链轮的链传动连接;此外,所述主动轮支架的水平侧还设置有从动轮支架;
从动V型轮,该从动V型轮通过从动轮轴连接在所述从动轮支架的下方,并且所述从动轮支架的上方安装有从动拉手;
衔铁,该衔铁设置在所述主动V型轮与所述从动V型轮之间,该衔铁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主动轮支架和所述从动轮支架的下侧;以及
两个永磁体,这两个永磁体的极性相反,并左右对称地安装在所述衔铁的下部两侧。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
1、通过对管外漏磁检测装置中用于执行沿管爬行的组成部件如主从动 轮、主动轮支架、从动轮支架、电机、电机支架等在其具体设置方式进行改进,同时在全局结构上予以布局设计,相应能够以结构紧凑、便于操控的方式沿着待测管道的表面灵活执行爬行动作,同时便于漏磁检测的高精度执行以及探头高度的调整;
2、通过对漏磁检测单元以及主动轮和从动轮的结构及设置方式进行改进,相应可以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实现高度可调和探头的上下移动,且便于适应不同管径的待测管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构建的的管外漏磁检测装置的总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漏磁检测单元的结构剖视图;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Ⅰ-爬行单元 Ⅱ-漏磁检测单元 1-主动轮支架 2-减速器 3-第二链轮 4-联轴器 5-电机支架 6-衔铁拉手 7-电机连接板 8-电机 9-衔铁 10-从动轮支架 11-从动拉手 12-仪器箱 13-编码器盒 14-从动V型轮 15-永磁体 15'-永磁体 16-调节板 17-探头 18-第一链轮19-主动V型轮 20-主动轮轴 21-减速器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483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