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4520.3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6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于忠;李凤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飞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24 | 分类号: | F16L1/024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金春华 |
地址: | 110147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管道穿越 推进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穿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大直径输油、输气、输水长输管道在穿越施工中保证穿越成功的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四万余公里油气管道。在长输管道施工中不可避免地要穿越江河湖泊等障碍物。在穿越施工中定向钻首先在预定的线路打孔、扩孔,然后进行管道回拖。在回拖前先把管道全部焊好,整条回拖的管线长达数百米。回拖过程中单靠定向钻回拖,虽然定向钻不断地通过钻杆向管道外灌泥浆以减少拖管推力,但长达数百米的钢管回拖时阻力相当大。回拖管线越长、直径越大、地层状况越不好其阻力越大。其结果往往使定向钻回拖超负荷,拖不动或钻杆断裂,使穿越工程失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2007年7月某油建公司在广东珠海穿越Φ660管,长500米管线时,定向钻由于负荷超载,没能回拖多久即由于负荷超载拖不动,造成了一百多万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管道穿越施工中,实践证明定向钻已不能完全满足最后回拖钢管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辅助定向钻回拖钢管的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穿越施工中定向钻回拖钢管,尤其大口径钢管存在的超负荷隐患,保障穿越工程顺利进行,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在钢管的另一端配合定向钻共同推进钢管的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本发明创造推力大、强度高﹑稳定性好、夹紧力大不伤钢管防护层。
本发明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推力油缸通过支架固定在定位座上,推力油缸通过推力杆与推力盘连接;由推力框体、定位导向座和推力盘组成封闭的推力执行结构;拉杆一端与推力盘连接,另一端与推力框体连接,若干推力夹紧器与拉杆连接,若干推力夹紧器被分别定位在推力框体中,由拉杆的拉动使推力夹紧器在推力框体内做径向移动;若干夹紧缸固定在定位导向座上;机体开合油缸使推进机整体径向开合;行走装置与推力执行结构连接。
上述的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所述的推力夹紧器由触压弧板和压紧器构成,压紧器的一端连接触压弧板,压紧器另一端通过轴与拉杆连接。
上述的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所述的触压弧板上覆有聚氨酯保护层。
上述的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设有调节螺母,调节螺母安装在推力盘的前端。
上述的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行走装置上设有行走轮。
上述的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包括液压控制系统,所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油泵、柴油机、先导控制泵和控制装置;液压控制系统带动推力油缸、夹紧缸和机体开合油缸。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是:定向钻将穿越的孔打完后,在原位进行回拖焊完后的钢管,而本发明创造则在钢管的另一端夹住钢管推管,这样一拉一推保证了定向钻在回拖管道时不会超负荷。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推进钢管效果好。本发明创造推力执行结构被悬置于其上部的行走装置上。不工作时可随推力油缸往复行走,工作时由于推力夹紧器的作用使推力机与钢管涨合一体,由推力油缸与定向钻一起同步回拖钢管。
本发明创造是输油、输气长输管道在穿越江河湖泊等不可逾越障碍时,与定向钻配合将管道从地下推送过障碍的装置,在管道穿越施工中是配合定向钻成功回拖管道的推进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侧视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创造液压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创造液压控制系统原理图。
图8是本发明创造的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智能管道穿越推进机,由定位座(1)、支架(2)、2个推力油缸(3)、24个推力夹紧器(4)、拉杆(5)、推力框体(6)、定位导向座(7)、8个夹紧缸(8)、推力盘(9)、行走装置(10)、2个机体开合油缸(11)和推力杆(12)组成。
2个推力油缸(3)分别通过支架(2)铰接在定位座(1)的两侧,并能随钢管(15)上下左右摆动,推力油缸(3)通过推力杆(12)带动推力盘(9)运动。
由推力框体(6)、定位导向座(7)和推力盘(9)组成封闭的推力执行结构。使得整体受力合理、均匀、强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飞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飞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45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