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合动力大客车发动机热超导管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6764.0 | 申请日: | 2013-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7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张秀;赵元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元雷 |
主分类号: | H01M10/615 | 分类号: | 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63;F01N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248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大客车 发动机 导管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动力大客车发动机热超导管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安装有动力电池组的混合动力大客车,利用发动机的排气余热回收,以提高动力电池组箱内温度的热超导管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属于新能源汽车范畴的车载动力源,有较大比例是采用各种结构的“锂盐”制成的锂离子电池;例如,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元材料锂电池等。虽然,许多锂电池生产厂家在出厂产品标准中都标明放电工作温度可以在-20-60℃之间,但是,实际最佳的使用温度远窄于该温度域。根据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表明,上述锂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对外电路表现出的充电接受能力和放电比率能力,除和本身存电状态、外电路电压或者负载变化状态有关外,还与锂电池工作环境温度相关。
实验表明,由单体锂电池组成的电路电池组在-5℃以下工作时,比20℃时放电能力明显下降——具体表现在纯电动汽车起步困难、加速能力下降。虽然,随着放电时间增加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但是仍不能达到额定要求。这种改善是电池组工作时本身的内阻热耗导致的结果,是以消耗电能为代价的。这样,势必影响纯电动汽车的单次充电续驶里程。
如果,对电池组箱内补充温度,则可以使锂电池组处在较为理想的工作环境温度,从而减少电能消耗。因此,选择利用发动机的排气余热回收,以提高动力电池组箱内温度、减少电能消耗,则是较为合理和可行的设计思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发动机的排气余热回收,以提高动力电池组箱内温度的混合动力大客车发动机热超导管余热回收装置,保证动力电池组箱内的温度提高到适宜温度;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动力大客车发动机热超导管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热超导管集热箱、风机、若干个热超导管、连接导管、动力电池组箱组成;其特征在于,热超导管集热箱的一端安装有风机,另一端设有连接导管;连接导管的另一端接通动力电池组箱的一端,动力电池组箱内安装有若干个单体锂电池;热超导管集热箱的底板上密封焊装有若干个热超导管,热超导管贯通热超导管集热箱的底板,热超导管的上端排列在热超导管集热箱内,热超导管的下端延伸到发动机排气管内;热超导管内填充有冷媒。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混合动力大客车的燃油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排气会产生500——600℃的排放余热,发动机排气管内的热气流接触热超导管下端被内部的冷媒吸收余热,使发动机排气的温度从500——600℃降温到200℃左右;热超导管吸收的余热传导至热超导管上部集热箱内,在风机作用下,将热超导管吸收的余热经过连接导管传输到动力电池组箱内,从而提高动力电池组箱内及单体锂电池的温度。剩余的热量还可以供驾驶室取暖、前风窗除霜之用。
经装车试验,一台100kw的发动机,用上述方法获取的热风源功率可达16kw,使混合动力大客车的单次充电续驶里程增加5-15km。使动力电池组箱内的温度达到20℃左右,发动机排气温度维持在180℃左右,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且不增加排气阻力。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动力电池组箱内的温度,使单体锂电池的工作温度处在适宜的范围内,使混合动力大客车的单次充电续驶里程明显增加。
附图说明
附图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混合动力大客车发动机热超导管余热回收装置具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所述混合动力大客车发动机热超导管余热回收装置,由热超导管集热箱3、风机1、若干个热超导管2、连接导管4、动力电池组箱6组成;其特征在于,热超导管集热箱3的一端安装有风机1,另一端设有连接导管4;连接导管4的另一端接通动力电池组箱6的一端,动力电池组箱6内安装有若干个单体锂电池5;热超导管集热箱3的底板9上密封焊装有若干个热超导管2,热超导管2贯通热超导管集热箱3的底板9,热超导管2的上端排列在热超导管集热箱3内,热超导管2的下端延伸到发动机排气管7内;热超导管2内填充有冷媒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元雷,未经赵元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67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功率设备及其微带滤波器
- 下一篇:一种铅酸蓄电池包片机极群推出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