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连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37414.3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5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潘建考;刘胜利;沈源;由毅;吴成明;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7/02 | 分类号: | F16C7/0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朱新颖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连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连杆。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时,连杆处于高速往复运动状态,连杆小头套设在活塞销上,与活塞销之间发生剧烈的滑动摩擦,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在衬套上开设很小尺寸的油槽,连杆小头与活塞销之间的衬套因高温和摩擦而容易损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发动机刚刚启动的时候,衬套不能得到机油的润滑(润滑系统的启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从而导致衬套烧坏,对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不利。
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发动机轻量化对节能减排有巨大的贡献,通过轻量化措施减少发动机的机械损失,能够很明显降低发动机油耗,减少排放。
在专利(CN201129353Y)中公开了一种连杆小头结构,包括连杆小头进油口和连杆衬套油槽,连杆小头进油口设置在连杆的侧面,连杆衬套油槽采用X形结构,连杆小头进油口和连杆衬套油槽相通,该实用新型能够充分润滑连杆衬套,但是,在发动机启动时,由于绝大部分机油已经回流到油底壳中,在衬套和连杆小头之间摩擦表面存留的机油几乎没有,特别是汽车长时间没有启动后,使连杆小头与衬套之间干摩擦,从而容易烧坏或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 一种发动机连杆,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部分机油存留在连杆小头和衬套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动机连杆,发动机连杆包括连杆小头,所述的连杆小头内设置有一个连杆衬套,所述的连杆衬套套设在发动机的活塞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衬套的内壁上开设一条环形油槽和若干条通向连杆衬套两侧的回油槽,所述的连杆衬套上还开设有储油凹口,所述的储油凹口与环形油槽和回油槽均相通,所述的回油槽沿连杆衬套的内壁向连杆小头的上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为了使发动机在不工作时,衬套和活塞销之间能够存留有一部分机油,使发动机起动时,衬套与活塞销之间能够有较好的润滑,在衬套内壁上开设有储油凹口,该储油凹口与环形油槽和回油槽相通;环形油槽是用于连接润滑系统,使干净的机油进入连杆衬套与活塞销之间的摩擦表面,回油槽是用于连杆小头摆动时将机油甩出。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连杆中,所述的回油槽外端设置有出油口。该连杆在摆动时,连杆衬套内与活塞销之间的高温机油能够迅速从出油口甩出,有利于连杆的散热。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连杆中,所述的连杆衬套包括位于连杆小头上端的受拉部和位于连杆小头下端的受压部,所述受压部的宽度大于受拉部的宽度。由于发动机在工作时,压缩行程时,连杆小头的下端受到的压力较大,连杆小头的上端受到的拉力小于连杆小头下端受到的压力,为了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在保证连杆小头强度的前提下,受压部的宽度大于受拉部的宽度,受压部与收拉部之间通过圆滑曲面过渡。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连杆中,所述的受拉部上开设有进油孔一。发动机润滑系统从该进油孔一处提供对连杆小头的机油。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连杆中,所述的连杆衬套上开设有与环 形油槽和进油孔一相通的进油孔二。在发动机启动时,环形油槽的下端和储油凹口内会存留部分机油,可以在润滑系统没来得及供油时,为连杆衬套和活塞销提供润滑用的机油,延长连杆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为了使发动机在不工作时,衬套和活塞销之间能够存留有一部分机油,在连杆衬套内设置有储油凹口,使发动机起动时,衬套与活塞销之间能够有较好的润滑。
2、为了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在保证连杆小头强度的前提下,受压部的宽度大于受拉部的宽度,受压部与收拉部之间通过圆滑曲面过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连杆小头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中,1、连杆小头;2、连杆衬套;31、环形油槽;32、回油槽;33、储油凹口;34、出油口;41、进油孔一;42、进油孔二;51、受拉部;52、受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374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除间隙的直线轴承
- 下一篇:一种风力电机转动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