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缸体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8270.9 | 申请日: | 2013-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5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张月华;白常勋;谭永奎;高院玲;兰燕杰;梁立峰;贺燕铭;马童立;李红强;周启顺;韩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8 | 分类号: | F02F1/18;F02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10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缸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发动机缸体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私家车已经逐步进入家庭,同时人们对于车辆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汽车设计中,降低噪音、振动对于提高车辆的舒适性水平至关重要,当发动机处在工作状态时,活塞在气缸孔内做反复的高速直线运动,因此会在活塞、活塞销和连杆上产生较大的惯性力,除了上下止点位置外,其它惯性力并不能完全达到平衡状态,此时的发动机便产生了振动。
现有技术中在曲轴上设有平衡重以平衡曲轴转动时的离心惯性力和离心惯性力矩,但是发动机的二次往复惯性力需要专门的平衡机构以进行平衡,因此现有车辆的发动机大多设有平衡轴。
现有技术中的平衡轴的转速需要高于曲轴的转速,因此平衡轴的润滑至关重要。现有的发动机的平衡轴的润滑由灌注于平衡机构内部的润滑油完成,这种设计没有单独设置平衡机构的润滑油路,润滑效果不佳,不能将平衡轴的支撑面进行良好的润滑。且当润滑油消耗后不能及时补充,很容易造成润滑油缺失,增大了平衡轴磨损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安装降低发动机振动的平衡轴总成的缸体平衡轴腔结构,以及提升平衡轴润滑效果的发动机缸体及发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缸体,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上平衡轴腔和下平衡轴腔;
其中所述上平衡轴腔内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上平衡轴总成的前轴颈的第一孔,且所述上平衡轴腔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上平衡轴总成的中间轴颈的第二孔,所述上平衡轴腔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孔以安装用于密封上平衡轴腔的碗形塞片;所述第一孔通过第一斜油孔连接缸体主润滑油道,所述第二孔通过第二斜油孔连接缸体主润滑油道;
其中所述下平衡轴腔内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下平衡轴总成的前轴颈的第四孔,且所述下平衡轴腔的中部设有用于安装下平衡轴总成的中间轴颈的第五孔,且所述下平衡轴腔的另一端设有第六孔以安装用于密封下平衡轴腔的碗形塞片;所述第四孔通过第三斜油孔连接缸体主轴承孔油道,所述第五孔通过第四斜油孔连接缸体主轴承孔油道。
其中,所述第一孔、第三孔、第四孔、第六孔的孔径相同。
其中,所述第二孔与第五孔的孔径相同,且其直径比第一孔的直径小1mm。
其中,所述第二孔内压装有上轴套后连接所述上平衡轴总成的中间轴颈;所述第五孔内压装有上轴套后连接所述下平衡轴总成的中间轴颈。
其中,上平衡轴腔内和下平衡轴腔内设有退刀槽和倒角。
其中,该所述上平衡轴腔和下平衡轴腔都与曲轴箱连通以使第一斜油孔、第二斜油孔、第三斜油孔、第四斜油孔中用于润滑平衡轴的机油能够通过上平衡轴腔和下平衡轴腔直接回到曲轴箱内。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在缸体上设置了两个安装平衡轴的平衡轴腔。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平衡轴腔的设计,以及直接通过四个斜油孔连接发动机润滑油路,且平衡轴腔的前轴颈、中间轴颈分布,为平衡发动机的二次往复惯性力的平衡轴系统提供安装位置及润滑,同时能够减轻缸体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的上平衡轴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的下平衡轴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孔;
2、第二孔;
3、第三孔;
4、第一斜油孔;
5、第二斜油孔;
6、第四孔;
7、第五孔;
8、第六孔;
9、第三斜油孔;
10、第四斜油孔;
11、上平衡轴腔;
12、下平衡轴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平衡轴润滑效果不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缸体,其结构如图1、图2所示的,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上平衡轴腔11和下平衡轴腔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82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压缓降垃圾桶
- 下一篇:凹透镜式大角度LED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