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04547.0 | 申请日: | 2013-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3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虻川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F16F15/0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具备安装于在车体前部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上的车体侧托架、及安装于由发动机及变速器等构成的动力单元上的动力单元侧托架的发动机支架。该发动机支架中,动力单元侧托架的外侧(动力单元侧托架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屏蔽动力单元所释放的辐射热的热屏蔽板。并且,在车体侧托架与动力单元侧托架之间,设置有用于抑制车辆行驶中动力单元的振动以提高操纵稳定性的侧挡板橡胶。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热屏蔽板与侧挡板橡胶是相互独立地设置的,所以存在部件个数增加、制造成本升高、发动机支架变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部件个数减少、制造成本降低、重量减轻的发动机支架。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支架,该发动机支架包括,安装在车体前部的横梁上的车体侧托架、及安装在动力单元上的动力单元侧托架,所述车体侧托架与所述动力单元侧托架通过隔着安装橡胶结合在一起的外筒部件和内筒部件而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橡胶与所述动力单元侧托架之间,设置有兼用作热屏蔽板的侧挡板橡胶。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支架的优点在于,由于安装橡胶与动力单元侧托架之间设置有兼用作热屏蔽板的侧挡板橡胶,所以,与相互独立地设置侧挡板橡胶和热屏蔽板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降低制造成本、减轻发动机支架的重量。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支架中,较佳为,在所述内筒部件的轴向的两个端部附近,一对所述侧挡板橡胶分别被配置在所述安装橡胶的端部与该端部对面的所述动力单元侧托架的连接片之间。采用该结构,由于在内筒部件的轴向的两个端部附近,一对侧挡板橡胶分别被配置在安装橡胶的端部与该端部对面的动力单元侧托架的连接片之间,所以,能够在安装橡胶的轴向的两侧区域屏蔽来自动力单元的辐射热,与在内筒部件的轴向的一侧设置热屏蔽板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热屏蔽效果更好。而且,还能使车辆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此情况下,较佳为,所述一对侧挡板橡胶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内筒部件的轴向的面上分别覆盖着所述安装橡胶的两端。采用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阻挡动力单元的辐射热传到安装橡胶。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支架中,较佳为,所述外筒部件被固定在所述车体侧托架上、且内部容纳着所述安装橡胶,所述一对侧挡板橡胶上分别设有壁厚大于其它部位的壁厚的厚壁部,所述外筒部件的轴向的两个外端面分别与各自对面的所述侧挡板橡胶的所述厚壁部的内侧面相抵接。采用该结构,由于外筒部件的轴向的两个外端面分别与各自对面的侧挡板橡胶的厚壁部的内侧面相抵接,所以,在车辆行驶时,若容纳有安装橡胶的外筒部件在轴向上移动,则该外筒部件的移动能被侧挡板橡胶限制,因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内筒部件的轴向看到的发动机支架的图。
图3是图2中的100-100线上的截面图。
图4是图2中的200-200线上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发动机支架1包括,发动机支架主体10、安装在车体2侧的车体侧托架20、安装在动力单元3侧的动力单元侧托架30。在此,发动机支架1是为了防止动力单元3运转时的振动传到车体2上而设置的。车体2包括在车体前部(前进方向)向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等(未图示)。动力单元3包括发动机及变速器等(未图示)。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发动机支架主体10还包括,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安装橡胶11、具有圆筒形状的内筒部件12、具有圆筒形状且内径大于内筒部件12的外筒部件13、及一对侧挡板橡胶14。
安装橡胶11具有所需的弹性。具体而言,安装橡胶11的截面形状被设定为,在车体的前后(长度)方向、左右(宽度)方向、及上下(高度)方向上都具有所需大小的弹性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那样,安装橡胶11为锥形,即,安装橡胶1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的径向厚度最厚、越靠两端的部位的径向厚度越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045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