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驻车拉线支架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2461.2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3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陈瑞龙;孙仁杰;蒋维;赵利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08 | 分类号: | B60T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雪;黄志兴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线 支架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驻车系统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驻车拉线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手刹是在车辆驻车时常用的一种辅助制动器,其是采用钢丝拉线连接到后制动蹄上,以对车子进行制动。通常的手刹一般包括用于操纵的拉杆组件(包括导向结构)、驻车拉线支架、位于驻车拉线支架内的与拉杆组件配合连接的拉线机构,通过对拉杆组件的操作,对拉线机构进行拉动,进而实现驻车制动。
如图1-2所示,在现有的车辆驻车系统中,驻车拉线支架包括固定支架10和导向钢管20。这种结构不仅笨重、结构复杂,而且安装时需要在车身上寻找固定支架20的多个固定点,如果固定点选择不当,或者车身预留的空间决定了不能选择合适的固定点,则将会导致方向拐点半径过小的问题;另外,这种结构安装时需要足够的边界空间,这就会造成在局部硬力过大,对零件造成损坏,甚至影响驻车拉线内运动拉丝的效率,进而影响整车驻车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驻车拉线支架及车辆,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驻车拉线支架,结构复杂、笨重以及安装时需要足够的边界空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驻车拉线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固定部相连并用于引导驻车拉线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呈螺旋状。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用于限制所述支架靠近或远离所述车身的第一限位部和用于限制所述支架转动的第二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呈用于穿设螺栓的环状;
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架的端部,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呈用于卡扣在所述车身上的限位孔内的钩状。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钩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环所在平面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引导部为由线性结构弯曲而成的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支架通过热成型弹簧钢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驻车拉线以及所述驻车拉线支架;
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固定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引导部套设在所述驻车拉线上,所述驻车拉线上设有用于配合所引导部引导的限位块。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呈环状,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环和所述车身上的安装孔将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车身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架的端部,且所述第二限位部呈钩状,所述第二限位部的钩卡扣在所述车身上的限位孔内。
优选地,所述车辆包括沿所述驻车拉线的延伸设置的多个所述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驻车拉线支架及车辆,由于所述支架包括固定部以及引导部,使得支架在对驻车拉线起固定作用和导向作用的同时,达到了结构简单的目的,省略了外接导向钢管笨重的结构,节约了成本,而且在安装时对于空间边界要求较高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安装支架时,将驻车拉线穿过所述支架的引导部的螺旋,且所述驻车拉线与所述引导部的螺旋内圈存在间隙,所述驻车拉线可以在所述引导部的螺旋内自由旋转,提高了所述支架的抗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驻车拉线支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驻车拉线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驻车拉线支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驻车拉线支架与驻车拉线配合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驻车拉线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驻车拉线支架与驻车拉线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固定支架;20:导向钢管;30:车身;
31:限位孔;32:安装孔;40:驻车拉线;
41:限位块;51:第二限位部;52:引导部;
53:第一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远、近”是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远、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24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