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驱动桥桥壳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647637.0 | 申请日: | 2013-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9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韩振国;魏建飞;刘继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B35/16 | 分类号: | B60B35/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 地址: | 014032 ***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桥桥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重型汽车驱动桥桥壳。
背景技术
重型汽车驱动桥壳是整桥中最主要的零件之一,起支承汽载重的作用,并将载荷传给车轮。作用在车轮上的牵引力、制动力、侧向力和垂向力也是经过桥壳传到悬架及车架上,所以驱动桥桥壳既是承载件又是传力件。驱动桥桥壳通常采用整体铸造工艺,可制成复杂而理想的形状。因桥壳上与主减速器安装位置限制,导致桥壳截面不能根据实际载荷需求进行设计,导致桥壳强度不足,如图1所示。若延续旧结构桥壳,要满足极限工况,桥壳必须加厚壁厚,导致重量、热节结构增加、因壁厚不均匀导致铸造过程中易出现缩松、缩孔等缺陷,废品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驱动桥桥壳,在不增加桥壳壁厚情况下,使驱动桥桥壳的额定轴荷进一步提高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驱动桥桥壳,桥壳的两侧都逐渐由矩形截面过渡到圆截面,使桥壳两侧矩形截面的长度占整个桥壳长度的比例大于80%;主减速器安装平面低于桥壳矩形截面高度,与桥壳矩形截面圆滑过渡;桥壳的前后两侧的上下两边缘环绕筋,环绕筋沿桥壳边缘从桥壳的一端板簧面至另一端板簧面。
优选地,由矩形截面过渡到圆截面的起始位置为板簧面起始截面处。
优选地,桥壳上下板簧面大小相同,且设为方形,板簧面处桥壳的前 后两侧面的左右边沿加立筋。
优选地,桥壳后贯通孔轴承润滑油道进行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桥壳结构为矩形截面过渡到圆截面,矩形截面结构长度占整个桥壳长度的80%,有效增强桥壳的抗弯系数。主减速器安装平面低于桥壳矩形截面宽度以满足截面设计参数需求。采取环绕筋的加强方式不仅有针对性的对桥壳薄弱位置进行了加强,而且避免桥壳壁厚增加,使得桥壳壁厚均匀,有效减少热节结构、铸造中的缩松、缩孔等缺陷,成品率高。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有5幅附图。
图1现有驱动桥桥壳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桥壳(正面)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桥壳后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桥壳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桥壳油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桥壳是对现有的驱动桥桥壳进行了改进,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驱动桥桥壳,包括中间的桥包,两端的法兰,位于桥包与每一个法兰之间的板簧座,连接桥包、板簧座、法兰的桥壳支撑体,位于桥壳支撑体中间的空腔的开口周边的加强圈;加强圈的外表面即为主减速器安装平面1(琵琶面)。桥壳长度方向上左右对称,因此两端的法兰 相互对称,两边的板簧座相互对称。板簧座为放置板簧的座的一个平面。
1.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桥壳结构由矩形截面3过渡到圆截面4,由矩形截面3过渡到圆截面4的起始位置为板簧面靠近桥壳中心的一端端面起始的截面处,使桥壳两侧矩形截面3的长度占整个桥壳长度的比例大于80%,如图4所示。
2.主减速器安装平面1(琵琶面)为内嵌式,即该平面低于桥壳矩形截面3高度,与桥壳矩形截面3圆滑过渡。
3.桥壳的两侧边缘设有环绕筋结构2,分担桥壳作用在桥壳截面上的应力。环绕筋沿桥壳边缘从桥壳的一端板簧面至另一端板簧面6;如图4所示;如图2、3所示,环绕筋位于桥壳的前后两侧面的上下边缘,环绕筋截面一般矩形,是突起的矩形长条。
4.桥壳上下板簧面6大小相同,且设为方形,上下板簧面6(图2、3所示)处桥壳的前后两侧面的左右边沿加立筋5,如图4所示;桥壳板簧面处采用该结构,不仅增强板簧面处抗扭系数,同时满足桥壳铸造工艺的可行性。
5.桥壳后贯通孔轴承润滑油道7进行倾斜,油道7与后贯通孔连通的位置不变,油道7另一端高度增加,使桥壳内齿轮润滑油更易进入油道再流入轴承进行润滑,如图5所示。
按照上述结构进行改进的桥壳的额定轴荷可以达到40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476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