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手揉搓仿生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47351.2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8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洋;窦云霞;钟康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37/12 | 分类号: | F16H37/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赵艳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手 揉搓 仿生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手揉搓仿生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业、医疗、农业等生产生活领域,迫切需要简单、实用、造价低廉的双手揉搓机构。例如,工业生产中粉状与块状物料揉搓搅拌、医疗器械中的双手按摩、农业生产中的揉搓茶叶(主要是碧螺春)、食品生产中的揉面等等。
然而在机构创新设计中,单纯依靠机构自身的运动,来实现模仿人手揉搓的动作,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人手揉搓的动作,是一个直线运动与摆动复合而成的运动。采用数控技术实现模仿人手揉搓的动作,是最容易想到的技术方案。但是,采用数控技术模仿一只手揉搓的运动,至少需要两个伺服电机,并采用两轴联动数控系统编程驱动;模仿双手揉搓的运动,则至少需要四个伺服电机,并通过多轴联动数控系统控制来实现。这不仅造成整个装置极其庞大复杂,而且造价极其高昂。如中国专利文献CN 102940566 A公开的揉搓按摩器,不仅结构极其复杂,而且未能给出仿生运动的轨迹;再如中国专利文献CN 103252709 A公开的数控揉搓式研磨机床,则采用了3个伺服电机,以及极其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体积庞大,造价昂贵。从运动学的角度,目前尚未检索到实质性的双手揉搓仿生机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双手揉搓仿生机构,从而以极低的造价来满足各类相应产品对双手揉搓机构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技术方案:
一种双手揉搓仿生机构,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两组揉搓组件,每组所述揉搓组件均包括转动地设于所述机架上的齿轮、一端通过销轴转动地设于所述齿轮上的连杆、铰接在所述机架上的圆柱体,所述销轴的轴心线偏离所述齿轮的轴心线且与所述齿轮的轴心线相平行,所述圆柱体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圆柱体上开设有沿径向贯穿的通孔,所述连杆间隙配合地穿设在所述通孔中,两组所述揉搓组件中,两个所述齿轮相互啮合地设于所述机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圆柱体的轴心线与所述齿轮的轴心线相互平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齿轮上设有销孔,所述销孔的中心线与所述齿轮的轴心线相偏离,所述销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杆上,其另一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销孔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通孔为圆柱形孔,对应地,所述连杆上与所述通孔配合的周向表面为圆柱面。
第二技术方案:
一种双手揉搓仿生机构,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两组揉搓组件,每组所述揉搓组件均包括转动地设于所述机架上的齿轮、一端通过销轴转动地设于所述齿轮上的连杆、中心铰接在所述机架上的滑座,所述销轴的轴心线偏离所述齿轮的轴心线且与所述齿轮的轴心线相平行,所述滑座上开设有可供所述连杆沿轴向穿入的通孔,所述连杆间隙配合地穿设在所述通孔中,两组所述揉搓组件中,两个所述齿轮相互啮合地设于所述机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滑座的两轴向端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呈简支梁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通孔为圆柱形孔,对应地,所述连杆上与所述通孔配合的周向表面为圆柱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齿轮上设有销孔,所述销孔的中心线与所述齿轮的轴心线相偏离,所述销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杆上,其另一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销孔中。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双手揉搓仿生机构,其中仅利用简单的齿轮、连杆、中心铰接在机架上的圆柱体或滑座,便实现了复杂的模仿人双手揉搓的平面运动,其结构极为简单,造价特别低廉,工作可靠性高,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对于揉搓仿生机构的需求。这与现有的那些结构庞大复杂、造价极其高昂的仿生装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能够以极低的造价来满足各类相应产品对双手揉搓机构的需求,可广泛地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中A-A剖视示意图。
其中:10、10’—揉搓组件;1、1’—齿轮;2、2’—连杆;3、3’—销轴;4、4’—圆柱体;5、5’—滑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47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水性电解质及其锂二次电池
- 下一篇:驾驶转向调节装置和调节驾驶转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