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支架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5160.8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8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徐杨;潘啸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99/00 | 分类号: | B60R9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建新;严志军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支架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布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集成固定发动机上的线束或部件的固定支架,进一步地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固定支架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前舱内线束众多,因其环境复杂,涉及到运动部件、高温部件。如何保证设计质量,避免线束干涉和热害保护成为线束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
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仅通过安装控制难以保证线束装车质量,如无法按照设计状态保证生产质量,在发动机舱高温、运动的环境下,很可能造成车辆使用过程中线束损坏。另外,在保证设计安装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减少零件种类也是在设计、制造等多方面努力的方向之一。基于以上各方面的需求,结合实际工作,就某系列发动机上的线束设计进行优化,对相关管线束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产和安装强度。
由此将需要根据系列发动机的应用情况,结合其他零部件的设计策略,设计一种新型的集成式固定支架,确保管线束的设计、生产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发动机线束间干涉、脱落等的缺陷的固定支架,并进一步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固定支架的发动机。
为了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固定支架,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身固定点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上的各个其它固定点。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固定支架中,所述支架本身固定点和所述其它固定点分别分层布置。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固定支架中,在所述分层布置中,所述支架本身固定点及所述其它固定点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的折弯后的不同平面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固定支架中,所述其它固定点包括发动机线束固定孔、电源线束固定孔、后氧传感器固定防转孔和发动机爆震传感器固定结构。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固定支架中,所述发动机线束固定孔、所述电源线束固定孔、所述后氧传感器固定防转孔是通孔。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固定支架中,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防转结构。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固定支架中,所述防转结构为所述支架上起支撑作用的翻边,或者与所述支架本身固定点同面的辅助固定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中设置有如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支架。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发动机中,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发动机的启动机的下固定点一起固定到所述发动机的缸体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发动机中,所述固定支架的上端与所述启动机之间的间隙不小于20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线束集成固定支架和包括客中固定支架的发动机中,固定支架改变了仅使用胶带或人为安装控制的设计、生产方法,使管线束能够按照设计的状态,准确、牢固的固定,并且避免管线束间干涉、脱落,减少了支架数量,能够在同系列发动机中通用。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加显然。应当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集成固定发动机线束的支架的立体图;以及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方式的支架在发动机上的安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理解,在附图和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集成固定发动机线束的支架的立体图。在图1中,附图标记10表示该支架,11为支架本身固定孔,12为支架固定防转翻边,13为发动机线束固定圆孔,14为电源线束固定圆孔,15为后氧传感器固定防转孔,16为发动机爆震传感器固定结构。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实施方式的支架10包括支架本身固定点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各个其它固定点,这些固定点包括但并不限于圆孔等固定结构。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线束的各固定点优选地按照分层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各股线束相互干涉,同时也能够确保各线束的安装、固定空间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51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