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6532.9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7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贵;刘刚;吴伟生;周明亮;陈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15/04 | 分类号: | A01K15/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王睿 |
地址: | 611743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绵羊 多功能 巷道 | ||
1.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1)以及与临时关养圈(1)连通的免疫驱虫巷道(2),所述临时关养圈(1)内设置有分群巷道(3),所述临时关养圈(1)分为临时容纳圈(10)、引导控制通道(11)和多个分群圈(12),所述多个分群圈(12)通过多个分群门(4)分别与分群巷道(3)的出口连通,所述引导控制通道(11)的一端通过圈门与临时容纳圈(10)连通,另一端与免疫驱虫巷道(2)的进口、分群巷道(3)的进口分别通过圈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控制通道(11)的外侧道壁为圆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控制通道(11)内设置有多个栅栏将引导控制通道(11)分为第一容纳圈(111)、第二容纳圈(112)、第三容纳圈(113),第一容纳圈(111)、第二容纳圈(112)、第三容纳圈(113)沿引导控制通道(11)依次排布并且容积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容纳圈(111)与第二容纳圈(112)之间、第二容纳圈(112)与第三容纳圈(113)之间通过圈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纳圈(113)的形状为喇叭口状,喇叭口的大径端与第二容纳圈(112)相连,小径端与免疫驱虫巷道(2)的进口、分群巷道(3)的进口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群巷道(3)的出口处设置有称重平台(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群巷道(3)的出口设置有阻隔门(6),所述阻隔门(6)与多个分群门(4)围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所述称重平台(5)位于封闭的空间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群巷道(3)为宽度可调巷道,包括第一立柱(31)、第二立柱(32)、第三立柱(33)、第四立柱(34),所述第一立柱(31)与第二立柱(32)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35),所述第三立柱(33)与第四立柱(34)设置有第二挡板(36),所述第一挡板(35)包括第一固定板(351)与第一活动板(352),第一固定板(351)的两侧分别固定在第一立柱(31)与第二立柱(32)上,第一活动板(352)通过铰接结构固定在第一固定板(351)的下端并且第一活动板(352)能够绕铰接结构旋转;所述第二挡板(36)包括第二固定板(361)与第二活动板(362),第二固定板(361)的两侧分别固定在第三立柱(33)与第四立柱(34)上,第二活动板(362)通过铰接结构固定在第二固定板(361)的下端并且第二活动板(362)能够绕铰接结构旋转,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活动板(352)与第二活动板(362)底部间距的宽度调节器(3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免疫驱虫巷道(2)内设置有多个分隔门(7),所述分隔门(7)将免疫驱虫巷道(2)分成多个子巷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免疫驱虫巷道(2)由两条道壁组成,所述免疫驱虫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1)内,并且免疫驱虫巷道(2)的其中一条道壁为临时关养圈(1)的一段圈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藏绵羊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免疫驱虫巷道(2)的出口处连接有上车引导巷道(8),所述上车引导巷道(8)的两条道壁上均设置有圈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藏绵羊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引导巷道(8)的出口处设置有高度可调的上车辅助装置(9),所述上车辅助装置(9)包括与上车引导巷道(8)的出口连通的U形通道,所述U形通道包括底板(91)以及设置在底板(91)两侧的挡板(92),所述底板(91)一端与巷道的出口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升降机构(93),所述升降机构(93)包括固定在底板(91)底部的丝杆(931)以及固定在地面的底座(932),所述底座(932)上设置有旋转套筒(933),旋转套筒(933)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丝杆(931)伸入旋转套筒(933)内,当旋转套筒(933)转动时,丝杆(931)能够上下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653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玻璃钢棺材
- 下一篇:烤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