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牵引机构过载保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83480.X | 申请日: | 2013-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78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 发明(设计)人: | 倪世锋;刘文松;吕士勇;杜方孟;程海涛;王亚平;聂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F19/04 | 分类号: | B61F19/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车辆 牵引 机构 过载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牵引机构过载保护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城市单轨电车用过载保护装置,安装在轨道车辆车体或转向架的牵引机构上。特别是在车辆遇到撞车或脱轨等危险情况下,通过过载保护装置的破坏,保护构架上的其他重要受力部件,从而保护乘客的安全。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车辆用牵引机构过载保护装置,主要用在轨道交通单轨车辆的牵引机构上。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方便快捷的显著优势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但是其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投入大,线路选择和建造困难,这就促使了单轨车的普及。单轨车有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运行噪音小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线路选择和建造困难的难题,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主流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同时随着单轨车被广泛的应用,其安全性能也需要着重考虑。为了提高列车行驶的安全性,过载保护装置应该必备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车辆遇到撞车或脱轨等危险情况时,提出一种通过自身结构的破坏来保护构架上的其他重要受力部件不受到破坏,从而保护乘客的安全,大大提高列车的安全性能的过载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牵引机构过载保护装置,包括内滑动套管、安全销、外滑动套管、卡环组件、左旋关节轴承、右旋关节轴承;所述内滑动套管套设在所述外滑动套管内,所述内滑动套管和外滑动套管为过渡配合,极小的载荷即可使套管之间产生相互滑动;所述内滑动套管和外滑动套管上分别设置有通孔,所述安全销设置在所述通孔内将所述内滑动套管和外滑动套管连接起来;所述左旋关节轴承设置在所述外滑动套管的另一端,所述右旋关节轴承设置在所述内滑动套管的另一端,所述左旋关节轴承和右旋关节轴承用于消除附加到过载保护装置上的弯矩,从而减小甚至消除附加到过载保护装置上的弯矩对过载保护装置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旋关节轴承与外滑动套管、所述右旋关节轴承与内滑动套管之间为螺纹连接,实现对过载保护装置安装长度的调节,保证了过载保护装置安装长度的可调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左旋关节轴承与外滑动套管、所述右旋关节轴承与内滑动套管的螺纹连接处设置有卡环组件,在确定过载保护装置的安装长度后,使用所述卡环组件将螺纹锁紧,保证所述左旋关节轴承与外滑动套管、所述右旋关节轴承与内滑动套管之间螺纹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安全销上设置有预制应力槽,在所述安全销受到外界载荷时会在预制应力槽的部位产生应力集中,保证过载保护装置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预制应力槽开设在安全销上所述滑动套管与外滑动套管的交界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安全销通过轴用挡圈安装固定在所述通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滑动套管和外滑动套管上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小平台,方便使用扳手对过载保护装置进行安装维护。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车体承受载荷时,载荷通过相应的机构传递到过载保护装置上,内滑动套管和外滑动套管将载荷传递到安全销上,使安全销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当车体承受的载荷达到危险载荷时,安全销受到的剪切力超过安全销的剪切强度,使安全销发生破坏,使得过载保护装置破坏,这样就避免了构架产生破坏,同时牵引连杆机构缓冲了危险载荷,从而保护了乘客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滑动套管,2.安全销,3、外滑动套管,4.卡环组件,5.左旋关节轴承,6.右旋关节轴承,7.小平台,8.轴用挡圈,9.预制应力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34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