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6141.0 | 申请日: | 2013-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3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笃;久保俊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35/02 | 分类号: | F02M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骑 车辆 空气滤清器 壳体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提高维护性的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中,在发动机的后方具有空气滤清器壳体,在其车宽方向的左侧配置有蓄电池,并在右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盖部。
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容,在车身右侧配置有排气管和消音器的跨骑型车辆中,要求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其在空气滤清器的滤清器元件的更换等维护中,需要设法使排气管的处理避开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盖部,并提高排气管布局的最优化和更进一步的维护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11558号公报(图1~图6)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以在具有内燃机及在其后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壳体,且将它们的上方由乘员用座椅覆盖的跨骑型车辆中,提供一种在抑制车宽方向上的机体宽度增大的同时,特别地提高排气管布局的最优化和空气滤清器的维护性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该跨骑型车辆具有内燃机及在其后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壳体,且内燃机及空气滤清器壳体的上方由乘员用座椅覆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前面,设有朝向所述内燃机延伸的连接软管,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左右侧的一侧成为排气管的空间,在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左右侧的另一例设有用于维护内部的滤清器元件的开口盖部,并且在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上部配置有空气进入口,在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部,延伸设置有收纳向所述内燃机供给点火能量的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
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中,在所述内燃机与其后方的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之间配置有后缓冲器,所述连接软管以避开所述后缓冲器的方式沿车宽方向迂回形成,所述开口盖部配设在与所述连接软管相同的车辆侧面侧。
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中,所述连接软管的进气通路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偏上部连接,并在该连接软管的下部形成有接收来自内燃机的窜气的通气回流室。
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中,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中,在后部的所述蓄电池收纳部的左右,设有一对车身安装凸起部。
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中,从所述内燃机延伸且与所述通气回流室连接的通气软管,以在俯视下呈S字形折曲的方式配置在该内燃机的曲轴箱的上部。
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或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中,所述通气回流室形成在所述连接软管的凹部与所述滤清器元件的支承板之间,并经由设在所述支承板上的气液分离通路而与上方的连接软管的进气通路连通。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由于使蓄电池支承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部上,所以蓄电池的维护能够以抬起乘员用座椅的方式容易地进行,能够与蓄电池互不干扰地高效率地配置进气系统。由于排气管与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开口盖部配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车宽方向相反侧,所以能够谋求排气管布局的最优化,能够抑制车宽方向上的机体宽度的增大,并且滤清器元件等进气系统的维护能够不受排气管等的干扰地进行,提高了维护性。
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连接软管与滤清器元件的维护能够从相同方向进行,由此,可以缩短维护时间,并进一步提高维护性。尤其在比赛等中维护时间的缩短变得更重要,所以非常有效。
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气软管、排水管的排水管盖等通气系统的维护也能从与滤清器元件的维护相同的方向进行,并进一步提高了维护性。
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使空气滤清器壳体作为支承在其后部的蓄电池收纳部的左右的结构,由此,空气滤清器壳体高效率地支承很重的蓄电池,并且还能增大开口盖部,并提高了维护性。
根据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以呈S字形折曲的方式配置通气软管,能够确保通气软管的长度,能够使内燃机与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相互之间的动作被吸收,并且,能够相对于车辆的大幅倾斜而蓄留流入至通气软管内的混入油,并限制其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61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油树井口填料器
- 下一篇:一种活塞杆辅助装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