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曲轴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46782.X | 申请日: | 2013-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1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 发明(设计)人: | 钟海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岭市鑫都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C3/14 | 分类号: | F16C3/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 地址: | 31752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曲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曲轴。
背景技术
曲轴是汽车发动机上的一个重要机件,主要由碳素结构钢或球墨铸铁制成。在汽车中,发动机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传递给曲轴,使曲轴旋转并传转矩传递给其它机件。
我国专利CN 201884445U公开了一种新型曲轴,包括主轴颈,套装在主轴颈上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通过连杆颈连接,第一曲柄、第二曲柄和连杆颈均至少设为一个。所述连杆颈内设有储油腔,其外表面设有油孔,所述储油腔与油孔相连通。该曲轴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能在机油管路出现堵塞后一定时间内有效防止烧毁滑动轴承。
但是,上述专利中未考虑到曲轴在转动的过程中,储油腔中的油随着曲柄的转动快速地被甩出,由于出油速度较快,很可能当机油管道未出现堵塞时,储油腔内的油已经被甩尽,当机油管道出现堵塞时,储油腔起不到润滑作用,从而使滑动轴承仍然会发生烧毁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曲轴,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降低曲轴连杆颈储油腔的出油速度,从而降低当机油管道出现堵塞前储油腔中的油被甩尽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发动机曲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包括曲轴输入端和曲轴输出端,所述曲轴输入端和曲轴输出端之间均匀设置有若干组用于与发动机连杆相连接的传动单元,其中相邻的两个传动单元之间通过一根主轴颈相固连;所述传动单元包括间隔分布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之间通过一根连杆颈相固连,所述连杆颈内开设有一个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填充有吸油介质,所述连杆颈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储油腔相连通的导油孔。
其工作原理如下:曲轴转动时,储油腔中的润滑油会随曲轴转动被甩出,从而润滑连杆颈与连杆之间的接触面;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储油腔中填充有吸油介质,能够对储油腔中的润滑油起到一定的吸附作用,其随着曲轴转动而被甩出的油量会相对较少,从而使储油腔中的油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对连杆颈与连杆之间的接触面起到润滑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当机油管道出现堵塞前储油腔中的油被甩尽的概率较低。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曲轴中,作为一种方案,所述吸油介质为油毡,所述油毡呈圆柱状且与所述连杆颈同轴设置。油毡可由基体和吸油树脂两部分构成,制作时可将油毡剪成各种所需的形状,再浸泡于吸油树脂后经烘干制得;油毡的吸油性能好,成型较容易;将油毡设计为圆柱状并与连杆颈同轴,能够使储油腔中甩出的油更加均匀,从而使连杆颈与连杆之间的接触面润滑性更好。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曲轴中,作为另一种方案,所述吸油介质为海绵,所述海绵呈圆柱状且与所述连杆颈同轴设置。海绵的吸油能力强,且成型同样很方便,但其使用寿命不如油毡。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曲轴中,所述导油孔沿所述连杆颈的周向均匀分布。导油孔均匀分布,进一步提高连杆颈与连杆之间的接触面润滑均匀性,降低两者的磨损。
在上述的一种发动机曲轴中,所述导油孔包括通孔和锥形孔,所述通孔的外端贯穿所述连杆颈的外侧壁,所述通孔的内端与所述锥形孔的外端相连通,所述锥形孔的内端与所述储油腔相连通,且所述锥形孔内端的口径大于所述锥形孔外端的口径,所述锥形孔外端的口径与所述通孔的内径相同。将导油孔设计为通孔和锥形孔,当曲轴转动时,由于锥形孔大端与储油腔相连通,储油腔中的油较容易进入锥形孔内,而由于通孔的直径小于锥形孔大端的口径,锥形孔中的油流至与通孔的交接处时,部分的油会受到阻碍,从而减小流出的油量,但又保证有一定的油流出,进而控制连杆颈外侧壁与连杆之间的油量,保证两者之间的润滑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的储油腔中填充有吸油介质,能够对储油腔中的润滑油起到一定的吸附作用,其随着曲轴转动而被甩出的油量会相对较少,从而使储油腔中的油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对连杆颈与连杆之间的接触面起到润滑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当机油管道出现堵塞前储油腔中的油被甩尽的概率较低;
2、本实用新型中将导油孔设计为通孔和锥形孔,当曲轴转动时,由于锥形孔大端与储油腔相连通,储油腔中的油较容易进入锥形孔内,而由于通孔的直径小于锥形孔大端的口径,锥形孔中的油流至与通孔的交接处时,部分的油会受到阻碍,从而减小流出的油量,但又保证有一定的油流出,进而控制连杆颈外侧壁与连杆之间的油量,保证两者之间的润滑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岭市鑫都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温岭市鑫都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67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遥控微波炉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旋挖钻机用钻斗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