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31703.8 | 申请日: | 2013-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8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黄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克施为空气净化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F24F11/02;A61L9/22;B03C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301700 天津市武***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型 等离子体 室内 空气净化 | ||
1.一种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式等离子灭菌单元、双极磁约束蜂巢集尘腔、自动控制模块、等离子体电源、气流循环风扇和外壳,所述隧道式等离子灭菌单元、所述双极磁约束蜂巢集尘腔、所述自动控制模块、所述等离子体电源和所述气流循环风扇均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隧道式等离子灭菌单元位于所述双极磁约束蜂巢集尘腔的来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电源开关和调节所述气流循环风扇转速的风速调节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循环风扇设置于所述双极磁约束蜂巢集尘腔的出风侧;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进风孔设置于靠近所述隧道式等离子灭菌单元进风侧的一侧,所述出风孔设置于靠近所述气流循环风扇出风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式等离子灭菌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隧道式等离子体腔;所述隧道式等离子体腔包括腔体和放电针,所述腔体为金属圆管,所述金属圆管与所述放电针同轴设置且所述放电针的针尖探入所述金属圆管内,所述金属圆管与所述放电针的同轴位置固定不变,所述金属圆管与所述放电针分别与所述等离子体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圆管为铝质圆管;所述放电针的针尖探入所述金属圆管内10毫米,所述放电针的直径为0.8毫米,所述金属圆管的内径为50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式等离子灭菌单元包括8个所述隧道式等离子体腔,且8个所述隧道式等离子体腔并排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磁约束蜂巢集尘腔,包括前级匀速单元和后级集尘单元,所述前级匀速单元的出风侧与所述后级集尘单元的进风侧相对且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前级匀速单元和所述后级集尘单元均由金属材质蜂巢状多孔型材制成,所述前级匀速单元和所述后级集尘单元的孔道同向设置,所述前级匀速单元的出风侧布置 有锐角尖端,所述锐角尖端的尖部朝向所述后级集尘单元的进风侧;所述前级匀速单元与所述后级集尘单元分别连接所述等离子体电源的正负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材质蜂巢状多孔型材为铝制蜂巢状多孔型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级集尘单元的进风侧为所述蜂巢状多孔型材的平整截面;所述前级匀速单元进风侧的锐角尖端的尖部与所述后级集尘单元进风侧的距离为15毫米± .2毫米,所述前级匀速单元和所述后级集尘单元之间的空隙形成多端微电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超薄型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整机厚度为6~7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克施为空气净化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未经洛克施为空气净化技术(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170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