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油泵泵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7117.8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3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坚钢;吕林;庞进军;丁良;韦锦顺;汪承红;晏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13/00 | 分类号: | F16N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地址: | 243061 安徽省马***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油 泵泵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机油泵泵体。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主油道机油压力的调控是至关重要的。主油道中不正常的机油压力影响发动机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存在安全隐患,还会造成发动机的功率浪费等问题。另外,为了满足现代汽车对发动机高功率、低油耗及低排放的要求,现代高强度柴油机多采用缸内制动、活塞冷却喷嘴等技术,这些技术都要求主油道机油压力得到合理及精确的控制。
机油泵主油道的压力控制通过安全阀和调压阀来实现。目前大部分发动机中,这两个阀或其中一个阀通常不能够装配在机油泵上,这样就造成了机油泵的结构不够紧凑,从而导致整个发动机的体积增大,增加了制造成本,并且不利于发动机在整车中的布置,降低了整车的通过性。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机油泵泵体,该机油泵泵体能使机油泵的结构变得紧凑,体积减小,从而减小整个发动机的体积,降低成本,并且提高整车的通过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油泵泵体,该机油泵泵体能使机油泵的结构变得紧凑,体积减小,从而减小整个发动机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整车的通过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齿轮式机油泵泵体,包括主动齿轮轴安装孔、从动齿轮轴安装孔、出油腔、进油腔,所述主动齿轮轴安装孔的中心与从动齿轮轴安装孔的中心的连线与齿轮式机油泵的安装平面的夹角小于90°,且所述主动齿轮轴安装孔相对于所述从动齿轮轴安装孔靠近所述安装平面;
所述出油腔和所述进油腔分布在所述连线的两侧,所述出油腔相对于所述进油腔靠近所述安装平面;
还包括:位于所述主动齿轮轴安装孔与所述从动齿轮轴安装孔之间的主油道调节阀安装孔;
靠近所述安装平面设置,且与所述安装平面平行的安全阀安装孔,所述安全阀安装孔与所述出油腔连通;
靠近所述安装平面设置,且与所述安装平面平行的主油道机油压力反馈油道,所述主油道机油压力反馈油道在所述主油道调节阀安装孔靠近所述安装平面的一端与所述主油道调节阀安装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主油道调节阀安装孔上开设有与出油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孔,还开设有与进油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在主油道压力超过设定的值时,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主动齿轮轴安装孔的中心与从动齿轮轴安装孔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安装平面的夹角为45°。
优选地,所述主油道调节阀安装孔所在的直线与所述连线垂直。
优选地,还包括开设于所述主动齿轮轴安装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的第一油槽,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主动齿轮轴安装孔连通,且与所述出油腔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开设于所述从动齿轮轴安装孔与所述出油腔之间的第二油槽,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从动齿轮轴安装孔连通,且与所述出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出油腔靠近所述连线的边缘与所述连线相接,或与所述连线相交。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的机油泵泵体集成了主油道调节阀安装孔和安全阀安装孔,便于主油道调节阀和安全阀的安装,使整个机油泵的结构变得紧凑;并且主动齿轮轴安装孔和从动齿轮轴安装孔的中心的连线与安装平面的夹角小于小于90°,摒弃了传统的连线与安装平面垂直的结构,减小了机油泵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机油泵泵体使整个机油泵的结构变得紧凑,体积减小,从而减小了整个发动机的高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使发动机便于在整车的布置,提高了整车的通过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油泵泵体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油泵泵体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为安装平面、11为主动齿轮轴安装孔、12为从动齿轮轴安装孔、2为主油道调节阀安装孔、21为第一连接孔、22为第二连接孔、3为安全阀安装孔、31为泄油槽、32为第三连接孔、4为主油道机油压力反馈油道、5为出油腔、6为进油腔、51为出油孔、52为第一油槽、53为第二油槽、61为进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71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膜、圆偏振片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下一篇:偏振板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