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源阵列模拟器的并联均流型快速动态功率调整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3991.6 | 申请日: | 2013-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5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廷;李斌;王群;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F1/66 | 分类号: | G05F1/66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张建宏 |
地址: | 233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阵列 模拟器 并联 均流型 快速 动态 功率 调整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速动态功率调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源阵列模拟器的并联均流型快速动态功率调整电路。
背景技术
电源阵列模拟器是太阳能电池模拟测试、试验中必不可少的专用设备,在各种特性方面均要模拟太阳能电池的种种复杂供电特性。电源阵列模拟器的负载设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负载工作频率高达100kHz;2、瞬态电流变化速率达到500A/μs;3、母线瞬变电压范围仅为母线电压的1%。这些技术指标对电源阵列模拟器的瞬间开关性带载能力、负载动态响应速度、稳压精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研究出适合这一特殊要求的并联均流型快速功率调整电路。
目前,多采用交错并联、输出电容优化、线性电源辅助方式等控制方式。采用多相交错并联方式的控制器相当复杂,而且其电流检测和均流等问题难以解决;输出电容优化方式受电容质量、价格、数量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单纯的输出电容优化方式难免会增大输出电压纹波,对瞬态响应的结束阶段的超调和调整时间影响也较大;线性电源辅助方式因为其效率低下,无法实现高效动态调整。总之,上述方式均无法满足电源阵列模拟器的上述技术指标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功率快速动态调整、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动态响应快速、可靠性高的电源阵列模拟器的并联均流型快速动态功率调整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阵列模拟器的并联均流型快速动态功率调整电路,包括用于接收FET-CONTROL信号的高精度运放电路,其输出端依次通过第一、二级增强高速驱动电路与大功率开关变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大功率开关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渐进式饱和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渐进式饱和电路的输出端与IGC电流取样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高精度运放电路包括由第一、二运放N1B、N1A组成的双运算放大器,第一运放N1B的正相输入端通过熔断器F1接FET-CONTROL信号,第一运放N1B的正相输入端与第二运放N1A的正相输入端相连,第一运放N1B的反相输入端与二极管阵列V3的第1引脚相连,二极管阵列V3的第2引脚与第一运放N1B的输出端相连,二极管阵列V3的第3引脚接第二运放N1A的第8引脚,二极管阵列V13的第1引脚接第二运放N1A的反相输入端,二极管阵列V13的第2引脚接第二运放N1A的输出端,二极管阵列V13的第3引脚通过电容C21接地,第一、二运放N1B、N1A的输出端均与第一级增强高速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级增强高速驱动电路包括MOS管V1、V2、V11、V12,MOS管V1的栅极与MOS管V2的栅极相连后接第一运放NIB的输出端,MOS管V1的漏极通过电阻R3与MOS管V2的源极相连后接第二级增强高速驱动电路的输入端,MOS管V2的源极通过电阻R6接地,MOS管V2的漏极接地;MOS管V11的栅极与MOS管V12的栅极相连后接第二运放N1A的输出端,MOS管V11的漏极通过电阻R14与MOS管V12的源极相连后接第二级增强高速驱动电路的输入端,MOS管V12的源极通过电阻R17接地,MOS管V12的漏极接地。
所述第二级增强高速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V4、V5、V14、V15,三极管V4、V5的基极相连后通过电阻R5接MOS管V2的源极,三极管V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5的发射极相连,大功率开关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接在三极管V4、V5的发射极之间,三极管V5的集电极接二极管阵列V8的第1引脚,二极管阵列V8的第3引脚与三极管V15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V15、V14的发射极相连,大功率开关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接在三极管V14、V15的发射极之间,三极管V14、V15的基极相连后通过电阻R16接MOS管V12的源极。
所述大功率开关变换电路包括MOS管V7、V17,MOS管V7的栅极通过电阻R7接在三极管V4、V5的发射极之间,MOS管V7的源极与渐进式饱和电路的输入端相连;MOS管V17的栅极通过电阻R18接在三极管V14、V15的发射极之间,MOS管V17的源极与渐进式饱和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渐进式饱和电路包括渐进式饱和电感L1、L11,渐进式饱和电感L1的一端通过电阻R9接MOS管V7的源极,渐进式饱和电感L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0的一端与电阻R9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1接地;渐进式饱和电感L11的一端通过电阻R20接MOS管V17的源极,渐进式饱和电感L1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1的一端与电阻R20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22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39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栖热菌海藻糖合成酶含量的方法
- 下一篇:偏摆自动送料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