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83592.8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8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大川 |
主分类号: | B64F1/04 | 分类号: | B64F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1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舰载 短距离 起飞 助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武器装备配置,具体为一种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航空母舰上舰载机起飞一般有两种方式:滑跃式起飞和弹射式起飞。滑跃式为早期航母使用方式,利用船头翘起角度,开足舰载机发动机获取飞机的提升力。此类型的航母结构简单,不需弹射器,不用淡水,起飞不受限制,使用维护费用低,风险低,但缺点是只有推重比相当高的飞机才能起飞,载弹量有限,无法起飞固定翼预警机等,由于需要较长跑道,起飞降落不能同时进行。
弹射起飞方式比滑跃起飞技术上先进。是利用弹射器在轨道上的滑块把飞机高速弹射出去,依据舰载机与滑块的连接方法,弹射方法分为拖索式和前轮牵引式弹射。依据动力源分类,分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其本质是将发动机推力开到最大,再加上弹射器的推力起飞。此方式技术先进,设备复杂,使用范围广,载弹量大,所需跑道短(不到150米),可以实现起飞降落同时进行,由于结构复杂,使用维护费用高,需大量淡水。电磁弹射技术目前均不成熟。因而,现有两种技术还各具优缺点,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但能短距离起飞多种舰载机的航母舰载机起飞助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其中,包括源动力部分、变速部分,拖曳弹射部分;所述源动力部分为两台航空发动机及其活动架轨;所述变速部分为同心不同径轮轴;所述拖曳弹射部分包括甲板跑道,承载滑梭,拖曳滑轮,制动装置,回位装置;三个部分由牵引绳相连接;起飞助力装置启动钮设在舰载机驾驶室。
所述的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其中,所述源动力部分包括两台航空发动机、活动架、导轨、活动架阻拦索;所述发动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动架上,所述活动架的轮滚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所述活动架上设有制动挂钩,导轨适当位置设有阻拦索。
所述的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其中:所述导轨铺设长度满足航母舰载机起飞运行距离及所述承载滑梭停止距离的长度。
所述的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其中,所述的同心不同径轮轴包括力距转子、输出转子;输出转子半径径从小渐大,到最大起飞输出点后变小,呈纺锤形;轮轴两端设置在固定桩上,所述牵引绳缠绕在轮轴上。
所述的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其中,所述的拖曳弹射部分制动装置包括设在承载滑梭上的挂钩和甲板跑道下的阻拦索。
所述的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其中,所述回位装置通过牵引绳与承载滑梭、发动机活动架相连,起飞弹射期间缠绕在回位装置上的牵引绳随承载滑梭的前移而展开,回位期间牵引绳回卷拉动承载滑梭和发动机活动架回到起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与现有航母舰载机起飞常用的弹射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现有弹射技术复杂、大量使用淡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不仅结构简单巧妙、不需要淡水,而且可使不同类型不同载重的舰载机、预警机在短距离内轻松起飞。
附图说明
图1为舰载机短距离起飞的助力装置弹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源动力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变速部分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舰载机短距离起飞助力装置,包括源动力部分、变速部分,拖曳弹射部分;源动力部分为两台航空发动机及其活动架、导轨,用以产生起飞弹射源动力;所述变速部分为同心不同径的轮轴,用于将匀速源动力转变为匀加速度,产生最高速度起飞点;所述拖曳弹射部分包括起飞甲板跑道,承载滑梭,拖曳滑轮,制动结构,回位结构,用于实现对起飞舰载机的弹射助力。三个部分由牵引绳相连接,起飞助力装置启动钮设在舰载机驾驶室。由舰载机飞行员控制。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三部分分别详细描述。
源动力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两台航空发动机7、活动架包括上下发动机支架11、17,支架上轮4、5和支架下轮1、2,支架上导轨6和两条下导轨3,支架的上下三条导轨形成发动机的三角稳定架,支架上下轮1、2及4、5在各自槽内,形成三角配置的滑行轨轮。导轨铺设长度应满足航母起飞运行距离及承载滑梭延行停止距离的长度。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架外还设置有靠近航母船帮15一侧或侧帮的固定方框16。发动机活动架、导轨设置在固定方框16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大川,未经张大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835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