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2811.2 | 申请日: | 201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8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黄领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1/00 | 分类号: | B64C1/00;B64C25/5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904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救援 水陆 两栖 飞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上救援运输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背景技术
在发生海难事故的时候,现有的海上救援运输设备主要依靠直升机和救援船只。直升机由于航程和天气条件限制一般不能进行救援,只能依靠救援船只前往救援,但船只速度低,且在风浪较大时很难进行救援,造成救援效率低,遇险人员生还希望小。现今,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在陆上机场起降,也可在水面起降,运输能力大的海上救援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海上救援能力,可在水面、陆地起降,运输能力大、救援效率高的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其包括机身、机翼、尾翼、起落架、发动机及短舱,所述机身为船身式结构;所述机翼固定在所述机身背部的驼峰上,呈悬臂式,两侧机翼各设有发动机及短舱和浮筒,所述浮筒设置在所述机翼外端的下部;所述尾翼包括平尾、垂尾和背鳍,所述垂尾与所述背鳍拼接于所述机身背部的尾部,所述垂尾上部与所述平尾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平尾和垂尾均设有舵翼,可分别进行上下、左右方向摆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两侧机翼各设有一个所述浮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浮筒的垂直位置高于所述机身腹部,且低于所述发动机螺旋桨圆周转动最低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起落架是可收放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垂尾与所述平尾连接而成的尾翼为T形尾翼。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两侧机翼各设有两个发动机及短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发动机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此技术方案是利用船体结构、浮筒、可收放起落架来实现水面、陆地起降能力,同时具有较大的储物空间用来设置搜索和救援设备,能够快速飞抵出事海域,搜索遇险人员,并根据海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救援工作,救援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的优先实施例,本实施例包括机身1、机翼2、尾翼3、起落架4、发动机及短舱5,优选地,所述机身1为船身式结构,所述机翼2固定在所述机身1背部的驼峰上,呈悬臂式,两侧机翼各设有发动机及短舱5和浮筒6,发动机及短舱5优选为在两侧机翼分别设置有两个,即总共四个发动机及短舱5,浮筒6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所述浮筒6设置在所述机翼2外端的下部,所述尾翼3包括平尾31、垂尾32和背鳍33,所述垂尾32与所述背鳍33拼接于所述机身1背部的尾部,所述垂尾32上部与所述平尾31相连,呈T形。
在水面停泊时,上述机身1是利用船身结构特有的浮力使飞机托起,以保证安全停放和滑行于水面上,机身内具有较大的空间用于设置救援设备及布置座椅,从而具有较大的运输能力用于装载和连接其他各部件。在水面起飞时,上述发动机及短舱5的4个螺旋桨开始运转,产生强大气流作用于上述机翼2上,机翼2具有一定升力角,为飞机提供动力和升力,从而使飞机在水面上滑行,飞升。滑行时,上述浮筒6可以辅助提供横向稳定性。飞行时,上述平尾31,主要控制飞机的纵向稳定性和操纵性;上述垂尾32,主要控制飞机的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背鳍33,则用于提高飞机的横向航行稳定性。
上述平尾31和垂尾32设有舵翼34、35,可分别进行上下、左右方向摆动,从而提高飞机在飞行状态下的机动灵活性。
上述起落架4是可收放的,当飞机在陆上起降时,展开起落架4,在水面滑行时则收起起落架4,从而既具有路上起降能力,又可在水面滑行。
优先地,上述发动机5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使飞机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560千米/小时。
上述浮筒6的垂直位置高于上述机身1腹部,且低于上述发动机1螺旋桨圆周转动最低点,以免螺旋桨旋转时接触到水面,同时保证能在浪高2米的水面起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28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矿回风流低浓度瓦斯多级提纯试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护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