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0737.2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29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邹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浚雄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254 | 代理人: | 刘各慧 |
地址: | 51085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卸车 气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系统。
背景技术
柴油机在工作时需要洁净的空气输入,空气输入的过程是先经空滤器,然后经进气管进入到柴油机内。如在申请号为201120274131.0授权公告日为2012.4.25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大型矿用自卸车进排气装置总成,其包括空滤器、进气管、柴油机及排气管,进气管相对于柴油机是非对称分布,其缺陷是:占用的空间大,进气阻力不同,柴油机各缸进气不均匀,柴油机的功率低、燃烧不均匀,油耗高,从而缩短了柴油机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系统,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节省空间,可提高柴油机的功率,提高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系统,包括柴油机及进气管;进气管相对于柴油机对称布置。
作为改进,进气管包括进气管体,在进气管体的一端连接有分流管,分流管上设有二个以上的出气口,出气口上连接有变径管,在变径管上连接有进气管接头。
作为具体化,所述的进气管接头包括弯管、橡胶弯管接头及第一卡箍,橡胶弯管接头通过第一卡箍连接在弯管上。采用第一卡箍连接弯管和橡胶弯管接头,安装和拆卸都方便,而且橡胶弯管接头为柔性的,因此,对安装的位置精度低。
作为改进,在进气管体上设有两个进气口,进气口上连接有通过第二卡箍固定的软接头。
作为改进,进气管体包括第一进气管体和第二进气管体,第二进气管体相对于第一进气管体弯折,且弯折角为140-160度。所述的第一进气管体和第二进气管体采用弯折结构。
作为改进,进气管体与分流管的管径比为:1-1.1:1;变径管大端与小端管径比为:1.9-2: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进气管是对称布置,因此,两根进气管的进气阻力相同,柴油机各缸进气均匀,柴油机的功率低、燃烧均匀,油耗低,延长了柴油机的使用寿命,且能节省空间的占用。由于设置了分流管,并在分流管上设置了多个出气口,出气口通过进气管接头连接到柴油机上,这样,就可以向柴油机的多个部位进行输气,而且当空气经分流管和进气管接头后,空气压力会发生变化,便于柴油机内燃油的燃烧。采用第一卡箍连接弯管和橡胶弯管接头,安装和拆卸都方便,而且橡胶弯管接头为柔性的,因此,对安装的位置精度低。由于进气管体弯折设置,因此,使进气管体产生一避让位,便于安装其他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系统总成。
图2为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的主视图。
图3为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的右视图。
图4为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矿用自卸车进气管系统总成包括空滤器100、进气管101及柴油机102。空气经空滤器100过滤后通过矿用自卸车进气管101输入到柴油机102内。所述的进气管相对于柴油机对称设置。以节省空间的占用,并使两根进气管的进气阻力相同,柴油机各缸进气均匀,柴油机的功率低、燃烧均匀,油耗低,延长了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如图2至图4所示,矿用自卸车进气管包括进气管体1、软接头2、分流管3、变径管4、进气管接头5。
进气管体1包括第一进气管体11及第二进气管体12,第二进气管体12相对于第一进气管体11弯折,以便于形成避空位,且第二进气管体12与第一进气管体11中心线夹角为140-160度。
在第一进气管体11上设有两个进气口111,在进气口111上通过第二卡箍6连接有软接头2,以方便与空滤器连接。
分流管3连接在第二进气管体12的尾端,分流管3向两侧分别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管体与分流管的管径比为:1-1.1:1。
变径管4连接在出气口处,变径管大端与小端管径比为:1.9-2:1。
所述的进气管接头5包括弯管51、橡胶弯管接头52及第一卡箍53,橡胶弯管接头52通过第一卡箍52连接在弯管51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设置了分流管3,并在分流管3上设置了两个出气口,出气口通过进气管接头连接到柴油机上,这样,就可以向柴油机的多个部位进行输气,而且当空气经分流管和进气管接头后,空气压力会发生变化,便于柴油机内燃油的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07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