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8765.0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6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学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鸿牛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00 | 分类号: | H02K11/00;H02K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75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伺服 电机 中的 编码器 限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伺服电机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的发动机,其精确性很高。伺服电机的种类很多,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集成电路、电力电子技术和交流可变速驱动技术的发展,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交流伺服系统已经成为当代高性能伺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已经商口化了的交流伺服系统是采用全数字控制的正弦波电机伺服驱动。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在传动领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现有技术中的交流永磁伺服电机上通常安装有用于测速的编码器,以方便电机转速的控制。而编码器的安装精度和稳定性如何直接影响着编码器的检测精度。现有技术中的编码器固定通常采用如下方案:编码器通常包括编码器转子和编码器定子,编码器转子安装于电机芯轴上,编码器定子通过两半圆环压紧锁固于电机端盖上,具体来讲,编码器定子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一环形槽,两个半圆环的内壁面上具有嵌接于环形槽内的压条,半圆环上设计有通孔,半圆环通过螺钉固定于电机端盖上。
但是,由于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振动,而上述方案中的两个半圆环仅仅嵌接于编码器定子的环形槽内,半圆环与环形槽之间的接触面积其实很小,而半圆环又通常采用薄金属件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电机处于振动较大的工况下,半圆环很容易从环形槽中脱落出来,从而使编码器定子从电机后端盖上脱落,使编码器整体的连接稳定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编码器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所述伺服电机包括电机定子和电机转子,所述电机定子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电机前端盖和电机后端盖,所述电机转子设置于电机定子内,所述电机转子包括芯轴,所述芯轴的前端穿过所述电机前端盖,所述芯轴的后端穿过所述电机的后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包括编码器定子和编码器转子,所述编码器转子通过压块固定于所述芯轴的后端面上,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卡环一和卡环二,所述卡环一和卡环二均可拆卸固定于所述电机后端盖上,所述编码器定子的外侧壁上还开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卡环一和卡环二均呈半圆环状且均嵌接于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卡环一的端面和卡环二的端面上分别固设有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所述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均与所述编码器定子的侧壁相抵靠。
其工作原理如下:编码器装配时,先将编码器转子通过压块固定于芯轴的后端面上,然后将卡环一和卡环二分别嵌接于编码器定子的环形凹槽内,此时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套设于编码器定子上,最后将卡环一和卡环二固定于电机后端盖上即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卡环一和卡环二分别设计有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该两者与编码器定子的侧壁相抵靠,即使电机处于振动较大的工况下,编码器定子由于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的阻挡作用,不会发生径向的蹿动,避免编码器定子滑脱,提高编码器整体的连接稳定性;此外,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与编码器定子相抵靠,对其也形成一个夹持作用,提高编码器的连接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中,所述卡环一和卡环二的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卡环一和卡环二的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使两者的互换性能好,后期维修更换方便;且生产开发成本较低,适于普遍生产。
在上述的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中,所述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均呈弧状且两者的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呈弧状,能够保证与编码器定子之间足够的接触面积,提高其限位能力,而两者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则同样使其生产开发成本较低。
在上述的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中,所述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的表面涂覆有一金属镀铬层。由于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与编码器定子的侧壁接触摩擦较为频繁,在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的表面设计有金属镀铬层后,提高其表面耐磨性,进而保证其限位性能不受磨损影响。
在上述的一种伺服电机中的编码器限位结构中,作为一种方案,所述卡环一和卡环二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电机后端盖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和与该螺纹孔相对应的通孔通过一螺钉相连接。卡环一、卡环二通过螺钉与电机后端盖螺纹连接,连接稳定性较好,但操作略显繁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鸿牛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台州鸿牛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87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