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5812.6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0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竹平;姜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 机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成本越来越重视,而节约汽车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零部件的通用性,这就对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发动机油底壳都是针对车型单独设计的,通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通用性较强的发动机油底壳,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油底壳由上壳和下壳通过螺栓连接而成,所述上壳的边缘设有螺纹安装孔,底面为带有回油孔的机油隔板,所述上壳还设有穿过机油隔板并延伸至下壳内的油道;所述下壳的底部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上设有放油螺塞。
上壳和下壳装配后,机油隔板与下壳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来贮存机油,保证发动机前后、左右倾斜时,设于下壳内的机油收集器始终能吸到机油,此设计结构要优于传动的油底壳和机油挡板的传动设计结构。回油孔可以保证发动机各部位的机油能够顺利的回到油底壳内再参与循环。
上述发动机油底壳采用上下两部分的分体结构,不管整车布置发动机是卧式还是立式,上油底壳都可以保持通用,只需根据发动机系统布置需求,开发一个不同的下油底壳即可,并且下油底壳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和制造,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其开发周期和降低了开发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油道的端部设有连接法兰,以方便油道安装机油收集器。
进一步地,所述机油隔板上设有加强板,以提高机油隔板及提高油底壳的结构刚度,从而改善了发动机油底壳的振动与噪音,乃至提高发动机系统的NVH水平。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构成若干个多边形框,所述回油孔设置于所述多边形框的折角处。这样当发动机前后、左右倾斜时,积聚在加强板所围成的多边形框内的机油会向折角处集中,从而顺利地沿回油孔流入下壳内。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油底壳采用上、下两部分的分体结构,并把机油隔板和油道集成在一起,不仅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个数,还提高了通用性,可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油底壳的轴视图。
图2为上壳的俯视图。
图3为上壳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油底壳由压铸而成的上壳1和冲压而成的下壳2通过螺栓连接而成,整个油底壳由上壳1边缘位置的螺纹安装孔11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发动机的缸体、正时罩盖和油封支架上,形成一个密闭的容腔。
上壳1的底面为带有回油孔13的机油隔板12,所述上壳1还设有穿过机油隔板12并延伸至下壳2内的油道14,油道14的端部设有连接法兰15,以方便油道14安装机油收集器。
机油隔板12上设有加强板16,所述加强板16构成若干个多边形框,所述回油孔13设置于所述多边形框的折角处。
所述下壳2的底部设有放油孔,所述放油孔上设有放油螺塞21。
上壳1和下壳2装配后,机油隔板12与下壳2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来贮存机油,保证发动机前后、左右倾斜时,设于下壳2内的机油收集器始终能吸到机油,机油收集器吸上来的机油通过油道14进入到缸体油道。而回油孔13可以保证发动机各部位的机油能够顺利的回到油底壳内再参与循环。
上述发动机油底壳采用上下两部分的分体结构,不管整车布置发动机是卧式还是立式,上油底壳都可以保持通用,只需根据发动机系统布置需求,开发一个不同的下油底壳即可,并且下油底壳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和加工,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其开发周期和降低了开发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58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柱塞容纳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扩音器自动化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