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主动汽车座椅头枕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2492.6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9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施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杨大庆 |
地址: |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汽车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头枕,尤其涉及一种主动汽车座椅头枕。
背景技术
主动头枕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在发生追尾等事故时前车乘客的颈椎因惯性而受伤,在发生追尾时,前车因受到后车向前的撞击而突然加速,人体因坐在座椅上所以同汽车一起加速,而头部则因具有惯性而保持原来状态,头部和身体的速度差会使头部后仰,很容易伤及颈椎。有主动头枕以后头部便会和身体一起加速,使其整体仍然相对静止,避免伤害。常见的主动头枕类型为纯机械式,座椅靠背上方的衬垫支撑通过一条连杆连接至座椅靠背内的压力板,通过乘客的背部撞击作用将压力板往后推,使得头枕往上往前运动,用以保护颈椎。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20389713.8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激发功能主动式汽车头枕,包括一头枕、一激发机构和一连接所述头枕与所述激发机构的联动机构,其中,所述激发机构通过一线束驱动连接所述联动机构,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自激发功能主动式汽车头枕在汽车碰撞时,通过乘客背部对座椅上所述激发板的触发,引起所述激发机构带动线束运动,从而驱动所述头枕机构,使得头枕前倾,减小头枕与乘客头部的距离,保护乘客的颈部。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175261.7一种用于追尾碰撞颈部保护的主动头枕机构,涉及一种座椅系统头枕部分的结构设计。该机构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机和连杆驱动机构,控制模块和驱动电机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的连杆驱动机构包括平行布置的上十字连杆机构、下十字连杆机构和与电机相连的驱动丝杠。本发明与主动安全系统相结合,根据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对于碰撞发生危险的判断,调整头枕和汽车乘员头部的距离,从而避免和减少在追尾碰撞下汽车乘员颈部的伤害。本发明虽然提高了主动头枕的响应速度,但电机驱动仍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且结构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汽车座椅头枕,解决现有主动汽车座椅头枕响应时间长,且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主动汽车座椅头枕,包括头枕,还设置有推动头枕运动的传动机构,锁止传动机构的锁止机构,加速度传感器及控制锁止机构和接收加速度信号的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弧形前板和与弧形前板配合的后板,所述后板固定在座椅上;所述弧形前板一端与头枕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性导向机构连接;所述弧形前板上还设置有与锁止机构配合的锁扣。
为简化零部件,所述弹性导向机构包括固定在座椅上的球铰,底部与弧形前板固定连接的外滑柱,套在外滑柱内的内滑柱,内滑柱的底部与球铰固定连接;所述外滑柱的底部与内滑柱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
优选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外滑柱的底部和内滑柱的底部。
为保证弧形前板的运动距离及位置,所述后板为“S”型结构,后板“S”型结构的弧度与弧形前板相同。
为降低弧形前板的重量,所述弧形前板与头枕之间设置有支撑金属杆。
为提高弧形前板的运动稳定性,所述弹性导向机构相对于弧形前板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
为节约成本,所述的控制单元为电子控制单元ECU。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整车现有的加速度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控制座椅头枕的运动,有效降低成本,同时,加速度传感器与锁止机构配合,使传动机构可以迅速响应,推动头枕运动,减小头枕与头部的距离,能够第一时间对乘员颈部起到保护作用。所述传动机构在满足头枕向上向前运动的要求的同时,且结构简单,重量轻。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解锁前弧形前板与后板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解锁后弧形前板与后板的位置关系图。
图5为弹性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至5所示,一种主动汽车座椅头枕,包括头枕1,推动头枕1运动的传动机构2,锁止传动机构2的锁止机构3,加速度传感器4及控制锁止机构3和接收加速度信号的控制单元5;为控制成本,减少零部件的开发,所述的控制单元5为电子控制单元EC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24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