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3180.8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7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程谦;叶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控制 模块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辅助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发动机控制模块ECM(Engine Control Module)具有连续监测并控制发动机整车工作的功能,其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性能的好坏。ECM的工作环境与其安装位置的选取直接相关,其安装位置的选取需遵循以下原则:(1)ECM装配位置应保持足够的通风;(2)应防止周围零件的释放热量向ECM传导散热;(3)ECM本身在发动机舱或乘员室内的装配位置应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迹象;(4)为了保护ECM在整车装配时既便于装配又不易被破坏,ECM与发动机舱或乘员室内的其他零部件应保持足够的空间;(5)ECM应避免暴露在非常肮脏和潮湿或易造成进水或水滴易飞溅到的地方;(6)ECM的外壳必须与整车接地(搭铁)保持电气上的优良接地。
ECM是通过安装在支架上近而固定在车身上的,需要结构简单、安装简便、结构轻便、安装牢固的ECM固定支架来满足上述安装原则。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为矩形板状,该支架本体四角处设有ECM安装孔,该支架本体中部设有减重腔;
上连接架,其包括连接臂和类L型安装臂,所述连接臂是从所述支架本体上部向上延伸形成,其端部向所述支架本体后侧弯折并转向所述支架本体的右侧形成类L型安装臂,所述类L型安装臂的端部设有上安装孔;
下连接架,其包括支撑臂和安装翻边,所述支撑臂是从所述支架本体下部向下延伸形成,其端部向所述支架本体前侧弯折形成安装翻边,所述安装翻边的端部设有下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减重腔的大小略小于ECM的外轮廓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矩形支架本体的四角边缘设成倒圆或倒角。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的下端设有减重槽。
优选的,所述安装翻边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安装翻边和第二安装翻边,相应的,所述下安装孔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下安装孔和第二下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翻边的端部设有第一下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翻边的端部设有第二下安装孔,所述第一下安装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下安装孔为腰型孔。
优选的,所述上安装孔为腰型孔。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为一体冲压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ECM通过ECM安装孔与支架本体安装,该支架本体为安装平面,其上减重腔,该设计除了保证ECM经过2四个ECM安装孔固定在支架本体上,使其可以通过金属外壳与车身接地之外,ECM外壳也能通过与安装平面接触来保证与车身的良好接地。这种安装结构可以保证ECM是垂直安装,可以防止水滴或水飞溅到ECM中。同时,安装平面中间挖空,除了减轻支架重量外还能保证ECM固定在支架之后有良好的散热和通风性。此外,上连接架和下连接架的独特设计,其与车身其他的部件共用安装位点,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证ECM与其他零部件之间有足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空间和成本,充分满足了现在汽车的要求的设计理念。
总之,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装牢靠、拆装方便,充分满足了发动机控制模块ECM的安装要求,同时也充分满足了现在汽车的要求的设计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控制模块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支架本体1,ECM安装孔11、12、13、14,减重腔15,上连接架2,连接臂21,类L型安装臂22,上安装孔23,下连接架3,其包括支撑臂31,第一安装翻边32,第二安装翻边33,第一下安装孔34,第二下安装孔35,减重槽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亦属本领域公知常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31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破译手机报警式多功能车用电子锁
- 下一篇:一种汽车轴温警示装置